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乔布斯一天狂赚12亿!不靠iPhone靠动画,还碾压迪士尼

发布时间:2025-10-15 20:28:00  浏览量:3

一说起乔布斯,大家最先想到的多半是苹果发布会上,他笑着举起iPhone的经典画面,要么就是Macbook把笔记本电脑形态改得面目一新的创新。

但没多少人知道,这位“科技教父”这辈子赚得最快的12亿,一天就到手,比他从苹果套现的钱还多20倍,居然来自一部动画片。

更离谱的是,这笔钱的起点,不是什么高精尖的科技项目,而是乔治・卢卡斯当年因为离婚官司,急着“甩卖”的电脑工作室。

你肯定会好奇,一个硬件卖不动、年年亏损的小公司,怎么就成了乔布斯的“摇钱树”?

要搞懂这个“亏损小公司”怎么变“摇钱树”,得先从1995年那场让乔布斯狂赚12亿的IPO 说起,但在这之前,皮克斯已经当了5年‘烧钱黑洞’。

1995年11月18日,美国纳斯达克交易大厅乱成了一锅粥,皮克斯动画工作室的IPO(首次公开上市)居然让交易系统卡了半天。

承销商本来想把发行价定在14美元,可乔布斯态度特别硬,非要提到22美元,理由是“得拿到足够的钱,下次跟迪士尼谈才硬气”。

没人想到,这个看似冒险的决定,当天就让他的财富翻了天,开盘才半小时,皮克斯股价就冲到45美元,收盘时,乔布斯手里那70%的股份,市值直接飙到12亿。

可能有人会问,这12亿到底有多夸张?当时他从苹果离职时套现还不到6000万,也就是说,这笔钱是苹果那笔的20多倍。

但要是把时间往回拨5年,谁都不会信皮克斯能有这天,1990年前后,皮克斯在科技圈就是个有名的“烧钱黑洞”。

1986年,乔布斯投了1000万控股皮克斯后,主推的“皮克斯图像电脑”成了第一个大坑。

这款主打专业图像处理的电脑,卖12.5万美元一台,要知道当时普通家用电脑也就几千块,就算是好莱坞的专业设计工作室,也没几个人愿意花这么多钱买台“只能做图像”的机器。

乔布斯哪儿肯认输?他让团队搞了个低价版,定价3万美元,还请了知名的青蛙设计公司重做外观,在洛杉矶、纽约这些大城市设专门的销售点,甚至幻想“普通人也能用它做家庭动画”。

可现实很打脸,普通消费者觉得3万还是“天价”,专业设计师更爱用Adobe的软件,那会儿Adobe的设计工具不仅便宜,还能兼容IBM、惠普这些主流电脑,不像皮克斯的电脑,只能用自家软件。

从1986到1988年,皮克斯的亏损像滚雪球似的越滚越大,硬件部门一个月卖不出几台机器,软件部门的设计工具也没人要,动画部门更是只花钱不赚钱,要给设计师发工资、买设备,一分钱收入都没有。

乔布斯前前后后砸了5000万,这几乎是他从苹果套现的全部家当。

那段时间,科技圈的朋友都劝他“赶紧止损”,甚至有媒体调侃“乔布斯的‘科技+艺术’梦,就是个烧钱的笑话”。

更糟的是,他当时办的NeXT公司也不顺,推出的工作站电脑卖得一塌糊涂,要是皮克斯再倒了,他就真没翻身的本钱了。

但每次发完火、犹豫要不要卖掉皮克斯时,他最后还是接着投钱,后来他自己说,“总觉得这个团队手里的‘科技+艺术’,藏着别人没看到的东西”。

二、1985年“捡漏”投资

皮克斯能到乔布斯手里,说白了是好几件事凑到一块儿的巧合,这一切的起点,得从1985年夏天苹果会议室里,一个被没人当回事的提议说起。

那会儿乔布斯还没被苹果赶走,他在一次管理层会议上说,“咱们应该收购卢卡斯影业的电脑工作室,他们的图像技术特别厉害,能跟咱们的硬件搭起来。”

但那会儿苹果管理层满脑子都在想“怎么让乔布斯走人”,没人把这个提议放在心上,在他们眼里,“搞动画的电脑工作室”跟苹果的核心业务八竿子打不着,纯属“不务正业”。

谁能想到,这个被忽略的提议,后来成了乔布斯的“救命稻草”。

当时卢卡斯影业正因为乔治・卢卡斯的离婚官司,现金流绷得特别紧。

按离婚协议,卢卡斯得付一大笔财产分割费,为了凑钱,他只能卖掉手里一些“非核心业务”,这个电脑工作室就是其中之一。

其实这个工作室当时已经有不错的技术底子了,负责人艾德・卡特穆尔是计算机图形学的专家,团队开发的图像渲染技术,能让电脑做出更细腻的数字影像,甚至还能做简单的动画短片。

卡特穆尔和同事阿尔韦雷・史密斯本来想自己把工作室买下来,可凑来凑去连1000万都不到,只能到处找投资人。

乔布斯跟卡特穆尔见了一面,没聊几句就动心了,他不是冲“卢卡斯”的招牌来的,而是被“硬件+软件+艺术”的可能性吸引了。

在乔布斯看来,当时的科技公司要么只盯着“硬件性能”,要么只做“软件功能”,没谁真把“科技”和“艺术”捏到一块儿。

而这个工作室刚好踩中他的想法,皮克斯的图像电脑是“硬件基础”,配套的设计软件是“工具”,动画短片就是“艺术落地的样子”。

要知道,80年代末的科技圈,电脑还只用来做工业设计、处理数据或者办公,没人把它当成“动画创作工具”,迪士尼当时拍《小美人鱼》这种动画电影,还是靠手绘,“电脑动画”在很多人眼里就是“小众技术”,甚至觉得“没什么艺术感”。

不过,一开始双方在合作模式上没谈拢,卡特穆尔团队不想找个“老板”,只想要个“出钱的”,他们想保留工作室的独立运营权,可乔布斯一开始想“全资收购”,完全自己说了算。

最后双方各退一步,乔布斯投1000万,拿70%的股份,剩下的30%分给核心员工,连前台都有份,公司独立运营,名字定为“皮克斯”,主营业务还是乔布斯看好的“皮克斯图像电脑”。

现在回头看,这个“折中方案”其实救了皮克斯。

要是当时乔布斯真的“全资收购”,完全按自己的想法搞硬件,说不定就没后来的动画传奇了。

而卡特穆尔团队保住的“独立创作权”,也为后来动画部门的崛起埋下了伏笔。

边缘部门的逆袭

皮克斯刚成立那会儿,动画部门就是个实打实的“边缘角色”,乔布斯的心思全在硬件上,团队里没人觉得动画能赚钱,就连主管约翰・拉塞特,在公司里也没多少话语权。

可谁能想到,就是这个“边缘角色”,最后成了皮克斯的“救命稻草”。

拉塞特是皮克斯唯一的专业动画师,之前在迪士尼干过,因为想试试“电脑动画”被迪士尼拒绝了,才加入卢卡斯的工作室。

乔布斯第一次跟拉塞特聊天,就被他的想法吸引了,拉塞特说“电脑不该是冷冰冰的机器,它能让动画角色有情绪、有故事”,这跟乔布斯“科技+艺术”的想法完全合得来。

虽然知道动画不赚钱,乔布斯还是给拉塞特留了创作空间,“你可以做短片,不用管赚不赚钱,先把‘科技怎么帮艺术落地’搞明白就行。”​

1986年,乔布斯带着皮克斯图像电脑去达拉斯参加CGraph电脑图形年会,想靠动画短片展示电脑的“软实力”,毕竟光说硬件性能太枯燥,不如用短片来得直观。

他让拉塞特做个展示片,拉塞特最初想做些“炫技的图形效果”,比如旋转的3D几何体,可团队里的动画师劝他,“光有特效没用,得有故事才让人记得住。”

于是他们改了思路,构思了个“小台灯追着球跑”的故事,小台灯看到球,好奇地凑过去,不小心把球碰倒了,又赶紧把球推回去,整个过程不到两分钟,却特别有童趣、特别灵动。

这就是后来的《顽皮跳跳灯》。

乔布斯看完《顽皮跳跳灯》,当场拍板,“就带这个去!”结果在年会上,其他公司还在展示工业软件、硬件参数的时候,皮克斯一放《顽皮跳跳灯》,全场都安静了,放完之后,连IBM、惠普这些科技巨头的代表都站起来鼓掌。

更意外的是,这部短片还拿到了第59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提名,这是电脑动画第一次获得奥斯卡提名,在此之前,奥斯卡的动画奖几乎全被手绘动画包了。

虽然《顽皮跳跳灯》没给皮克斯带来一分钱收入,却让乔布斯打定了主意,“动画才是皮克斯的机会,就算硬件不赚钱,也不能砍动画部门的预算。”

1988年春天,皮克斯因为硬件卖不动开始裁员减支,很多部门的预算都砍了一半,拉塞特却找乔布斯要30万做新短片《锡铁小兵》。

当时公司里反对声特别大,有人说“都快没钱了,还做什么短片”,乔布斯沉默了好几分钟,问拉塞特,“分镜做好了吗?”拉塞特赶紧拿出分镜本,故事讲的是一个玩具士兵不小心从窗户掉下去,经历了一堆冒险,最后终于回到小主人身边。

乔布斯看完分镜,只说了一句话,“我就一个要求,做个伟大的作品,钱的事我来解决。”

《锡铁小兵》的制作过程一点都不顺利,团队花了8个月,才把玩具士兵的“金属质感”和“表情细节”渲染到位,光是士兵掉在草丛里的镜头,就反复调了20多次。

但结果没让人失望,这部短片不仅拿了第61届奥斯卡最佳动画短片奖,成了“史上第一部获奥斯卡的电脑动画”,还让迪士尼注意到了皮克斯。

当时迪士尼的动画部门正想试试电脑动画,看到《锡铁小兵》后,直接找上门想合作,他们不仅想让拉塞特把《锡铁小兵》改成长篇电影,还开高薪想挖拉塞特去迪士尼。

拉塞特记着乔布斯的知遇之恩,没答应,迪士尼没办法,只能退一步,提出跟皮克斯合作拍一部长篇电脑动画,这就是后来的《玩具总动员》。

对1988年还在裁员减支、靠乔布斯贴钱撑着的皮克斯来说,迪士尼抛来的《玩具总动员》合作机会,简直就是‘救命钱,但这场合作从一开始就满是博弈。

1991年,双方签的合作协议特别苛刻,《玩具总动员》的版权全归迪士尼,就算皮克斯不参与,迪士尼也能自己拍两部续集,要是迪士尼对剧本不满意,随时能叫停项目,只需要付点违约金,皮克斯只负责做动画,收益分成也少得可怜。

乔布斯虽然觉得不公平,但为了让皮克斯活下去,还是答应了。

他把权力全交给拉塞特团队,自己忙着处理NeXT的事,可没没多久,麻烦就来了。

迪士尼电影部门的负责人卡森伯格,是出了名的强势,他觉得《玩具总动员》的主角胡迪“太温和,没个性”,非要拉塞特把胡迪改成“爱嫉妒、还会捉弄其他玩具的坏角色”。

拉塞特没办法,只能按卡森伯格的要求改剧本,结果迪士尼高层看完改后的剧本,直接说“不行,这个角色太讨厌了,项目停了”。

拉塞特急得快哭了,求了迪士尼高层半天,才争取到“再改一次”的机会。

这下乔布斯没法再旁观了,只能亲自下场。

他不仅自己掏钱补上了项目中断时的资金缺口,还飞到迪士尼总部跟卡森伯格谈判。

两人吵了好几次,乔布斯说“动画角色得有人情味,不是越极端越好”,卡森伯格却坚持“迪士尼的动画得有冲突感”。

最后乔布斯提了个折中方案,把胡迪从“坏玩具”改成“一开始有点自私,后来为了保护其他玩具变成领袖”的角色,既保留了冲突,又让角色讨喜。

3个月后,新剧本终于得到迪士尼认可,《玩具总动员》才继续做下去。

这次危机让乔布斯彻底明白,“想跟迪士尼平等对话,必须有自己的筹码,光靠技术和创意不够,还得有钱、有话语权。”

1995年11月,《玩具总动员》办首映礼,迪士尼和皮克斯各办了一场,都想抢“主导权”,可没人在乎这个,电影上映首周票房就破了3000万,把制作成本收回来了,最后美国票房1.92亿,全球票房3.62亿,成了1995年的全球票房冠军。

电影上映一周后,乔布斯就启动了皮克斯的IPO计划。

当时承销商觉得“动画公司估值不该太高”,想把发行价定在14美元,乔布斯却坚持要提到22美元,“《玩具总动员》的成功已经证明了电脑动画的市场,咱们得拿到足够的钱,下次跟迪士尼谈才硬气。”

结果上市当天,市场的反应超出了所有人的预期,皮克斯的股票开盘半小时就涨到45美元,想买的人太多,纳斯达克的交易系统都卡了,收盘时,皮克斯的市值达到14亿,乔布斯手里那70%的股份,一下子就变成了12亿。

有了钱和市值当筹码,乔布斯的腰杆也硬了。

1997年,他找到迪士尼CEO艾斯纳,直接提了新的合作条件,“下一部电影,咱们和迪士尼各投一半钱,利润对半分,电影海报和片头,必须标‘皮克斯与迪士尼联合出品’,版权归双方共有,拍续集得双方都同意。”

艾斯纳一开始不愿意,“之前说好的三部合作,才拍了一部就改规矩,没这么干的。”

可当时迪士尼已经没了谈判的底气,卡森伯格已经从迪士尼离职,跟斯皮尔伯格办了梦工厂,带走了一批动画核心人才,迪士尼的手绘动画越来越没人看,特别需要皮克斯的电脑动画技术,更怕皮克斯转头跟梦工厂合作,让自己彻底失去动画市场的竞争力。

最后艾斯纳只能妥协,跟皮克斯签了新的合作协议。

这场谈判,整改了整个动画行业的规则,在这之前,动画工作室大多靠着大电影公司,没什么话语权,而皮克斯的成功,让更多独立动画工作室看到了“技术+创意+资本”的可能性。

后来的《海底总动员》《超人总动员》《寻梦环游记》,全都是按“皮克斯模式”做的,电脑动画也从“小众技术”变成了动画行业的主流。

这或许就是乔布斯留给我们的启示,真正的财富,从来不是靠“赌”来的,而是靠“坚信”和“坚持”,坚信自己的理念,坚持那些别人不看好的“非核心”,总有一天,会迎来属于自己的“IPO时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