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我恨不得丢了她”:一位母亲公开表达对10岁女儿的厌恶——

发布时间:2025-10-11 18:42:47  浏览量:5

“我恨不得丢了她”:一位母亲公开表达对10岁女儿的厌恶,这一言论意外引发了数万家长的共鸣。

这位妈妈在网上直白地写下“我恨不得丢了她”,本以为会招来骂声,没想到却得到了众多家长的点赞,还引来了他们长篇大论的倾诉。这句话就像一根针,戳破了育儿世界那看似美好的泡沫,将一位母亲的身心俱疲毫无保留地展现在众人眼前。

她无奈地诉说,大女儿做事严重拖延,起床、穿衣、刷牙、吃早饭,每一个环节都得她催到声嘶力竭。二宝出生后,她的生活就像一个永不停歇的闹钟,工作任务和学校打卡的压力如影随形,一天到晚耳边都是“快点”“快点”的回声。

这并非一个“坏妈妈”的自白,而是母职倦怠被大家看见的瞬间。有人形象地形容她就像一个永远不够用的计时器,早晨她抓着女儿的袖子,说一句话,孩子能愣上十秒,再说一句,还是愣十秒,那碗放凉的牛奶仿佛就是她此刻心情的真实写照。

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人会变得急躁,家里的氛围也会变得紧张,爱也很容易在这样的环境中变味。她甚至坦言,偶尔把孩子送到祖父母家,想喘口气,可心里还是悬着,生怕这份宁静会被孩子下次回家打破。

帖子发出后,评论区满是理解的声音:“不止你一个人这样。”有人坦诚自己焦虑到半夜躺在床上发呆,有人叹气说每晚陪孩子写作业就像打仗一样艰难。更多人不再说那些漂亮的场面话,而是承认育儿并非童话,而是一场考验耐力的马拉松。

这句“我恨不得丢了她”,其实是妈妈发出的求救信号,也是一种难得的真诚表达。评论里有人提到了一个关键的词——边界感。一位家长的留言十分扎心:“中国父母和孩子的亲子关系,最难处理的就是边界问题。总觉得孩子做不好,不放心让她独立,结果把自己逼到了绝境。放手吧,你的孩子没有你事事提醒,只会变得更优秀。”这话虽然听起来有些刺耳,但却像一把刀,切开了亲子关系中那错综复杂的结。

放手并非冷漠,而是一种更深层次的爱,是把孩子必须自己承担的事情交还给她。如果我们事事都为孩子包办,孩子的拖沓其实是在说:“我不需要学会负责,因为你永远会提醒我。”也有人说得更加尖锐:“教育不是万能的,不是所有孩子都值得被爱,记住你的法律义务就行。”这句话让很多人感到气愤,但它也提醒着我们,并不是所有的努力都会立刻有回报,尤其是当我们在错误的方向上用力时,爱可能会变成一种控制。

这位母亲正是被困在了“我必须让她好起来”的执念里,她越催促就越疲惫,孩子也越来越依赖她的提醒,最后两人都陷入了困境。

把目光放远一些,社会数据也在发生变化。北京大学光华管理学院的一份研究简报显示,“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每天课后学习总时长平均下降了0.543小时,早上平均上学时间推迟约14分钟,放学时间推迟约11分钟,学科类补习每周减少0.683课时,家庭每月教育总支出减少了281元,家长每天监督陪伴孩子的时间降低约15%。研究还指出,家长的压力显著降低,亲子关系有所改善,孩子的情绪和身体健康状况有了较大改善,学习主动性也略有提升。

这些数字提醒我们,当外部的竞争压力稍稍减轻,家庭关系就有了喘息的空间。但这种空间不会自动出现,它需要我们有勇气放手,不再做孩子的“闹钟”。

换句话说,要给孩子一个可见的后果,比如早晨磨蹭,那就让她迟到一次,让她自己跟老师解释,自己承担后果,第二天她对时间的感知就会有所改变。边界感,就是要让孩子学会把自己的生活装进自己的“书包”,而不是让父母把孩子的一切都揽在自己身上。

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事情的另一面。在日本爱知县的一起虐童致死案中,一位年轻母亲在育儿压力和家庭失衡的双重折磨下,逐渐失去耐心,最终酿成悲剧;在新加坡,一位母亲因无法忍受孩子学习上的失败,对孩子进行反复的身体伤害,最终孩子死亡,她也被判入狱。

这些极端的案例就像一盆冷水,浇灭了我们心中的怒气,提醒我们:如果倦怠情绪不被重视、不被妥善处理,可能带来的不是教育,而是伤害。当然,我们不能轻易地将任何家庭与这些极端案例相提并论,但当你发现自己每天都处于愤怒之中,不妨向专业人士求助。

这起“我恨不得丢了她”的帖子,截至2025年10月8日,在公开平台上没有新的后续更新。这也让我们意识到,网络上的热闹转瞬即逝,而家庭的困境却可能长期存在。我们不应把这位母亲真诚的自白当作一次博眼球的流量事件,而应将其视为一个契机,去探讨如何让亲子关系重回正轨。

我更希望把“放手”落实到具体的细节中。比如,给孩子制定早晨的“出门清单”,贴在冰箱上,孩子每完成一项就贴一个贴纸,时间一到就出门,迟到了让她自己跟老师解释;晚上孩子作业没完成,父母不要帮忙补位,只有让孩子面对老师的追问,她才会明白责任的真正含义;父母也要学会给自己留时间,哪怕每天花十分钟静坐或者散步。不要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孩子身上,这样爱才不会被耗尽。

还有一个现实问题,我们的教育焦虑很多时候是被“周围”的环境引发的。北大的那份报告指出,家庭教育投入决策会受到周边家庭的影响,家长对竞争的看法、对其他家长行为的认知,会直接影响自己的教育支出和陪伴方式。当看到别的家长给孩子报了三门补习班,我们心里一紧张,手就会不自觉地伸向钱包,但这未必是孩子真正需要的。教育改革强调资源平衡,就是为了缓解这种无形的压力,让我们有理由退一步。

当然,对于一位疲惫的妈妈来说,任何建议都可能像从书本上照搬来的。我完全理解她的愤怒是真实的,她的“我恨不得丢了她”不是对孩子的宣判,而是在喘不过气时的一声呐喊。

我们可以先从一个小举动开始:今晚不再监督孩子背诵视频,给孩子留出自己安排的空间,也给自己留一杯温水和五分钟发呆的时间。等情绪缓和下来,再进行教育,往往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很多人都忽略了,孩子需要健康快乐地成长,家长同样也需要。这句话并不矫情,它就像一盏温暖而不刺眼的灯,照亮厨房、照亮走廊,也照亮我们每一个强忍着怒火的清晨。

当我们把爱从“控制她快点”转变为“允许她慢一点,并且承担后果”,亲子关系才有可能从紧张变得融洽。

最后,我要为这位母亲的坦诚点赞。她让我们看到,育儿不是靠一味隐忍来维持表面的体面,而是要通过诚实的表达来实现改变。如果你也正处于同样的困境中,试着把心里的“我恨不得丢了她”换成“我需要帮忙”,然后去寻找能帮助你的人、方法和让自己恢复平静的出口。我们没有必要做完美的父母,但我′们可以努力成为不伤害孩子的父母。

说到底,放手是为了有一天能够更紧密地拥抱彼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