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儿女不尊重你不理你时,不要愤怒,不要讲道理,记住8个字就够了
发布时间:2025-09-23 19:55:00 浏览量:2
《父母的觉醒》中说:
“我们应该逐步变成一个适应孩子需求的父亲或母亲。”
前几天,一个朋友抱怨说:
“儿子才上初中,现在回家就关门,喊他吃饭都不应。
昨天我多问两句学习,他直接吼'烦不烦',然后摔门而出。
我辛辛苦苦养他十几年,怎么就换来这个白眼狼?”
这样的场景,是否也让你感到熟悉又无力?
孩子突然变得不尊重自己,对自己不理不睬,仿佛一夜之间,曾经那个依偎在身边、言听计从的小宝贝消失不见了,取而代之的是一个冷漠、叛逆的少年。
面对这样的情况,不少家长第一反应可能是愤怒,甚至忍不住翻脸,对着孩子发火,但结果往往会变得更糟,导致亲子关系也变得紧张。
教育家卢梭的话:
“世界上最没用的三种教育方式,就是发脾气、讲道理和自我感动。”
所以,当孩子不尊重你,不理你时,不要发脾气,也不要讲道理,记住这8个字就够了。
01
冷静:稳定情绪
网上有个热门问题:“为什么越跟孩子讲道理,他们越反感?”
高赞回答是:
“当你带着愤怒情绪讲道理时,道理就变成了指责,儿女听到的不是关心,而是否定,自然会反抗。”
我们很多父母看到孩子不懂事、不听话、发脾气的时候,往往会被瞬间点燃,情绪上头,进而和孩子产生对抗。
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惧怕父母权威,听从父母,但随着年龄增长,尤其是青春期,这种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不但解决不了问题,还会破坏亲子关系。
教育家蒙特梭利教育理念中有一个核心原则:
“冷静是教育的前提,愤怒是教育的天敌。”
家长情绪稳定,本身就是对孩子最好的教育。反之,愤怒的情绪只会关闭孩子的心扉,成为沟通的障碍
所以,遇到儿女不尊重、不理你时,先深吸三口气,告诉自己 “别发火,情绪解决不了问题”。
等双方都冷静下来,沟通才有机会发生。
02
觉察:理解动机
作家雷布斯说:
“孩子冲你发脾气,是想让你走进他的内心解决问题。”
曾看到一位网友分享了自己的经历:
她说我妈总说我翅膀硬了不理她,可她不知道,每次我想跟她聊学校的烦心事,她要么打断说别耽误学习,要么扯到隔壁家孩子考了第一。后来我干脆不跟她说话了,说了也没用。
很多时候儿女对父母的不理踩或发脾气,不是不孝不懂事,而是他们的需求没被看见的“被动反抗”。
心理学上的 “冰山理论”理论表明:
孩子的 “冷漠”“顶撞” 是露在水面的冰山一角,而水面下藏着是希望被父母 “理解”“尊重”“看见” 的真实需求。
父母只盯着 “冰山表面” 发火,却没看见水下的渴望,自然是解决不了问题,走不进孩子心里。
一位朋友就曾犯过这样的错,她发现女儿上初中后总跟她唱反调。
比如不穿她给挑选的衣服,不愿意去她安排好的行程或地方,不想做她给安排的课程和作业。
直到有次女儿哭着说 “你从来不管我想要什么,只在乎你的面子”,她才恍然大悟:女儿的 “叛逆”,不过是想争取 “做自己” 的权利。
孩子的行为和动机都有背后的原因,作为父母,不能只站在自己的角度,而是要带着尊重和爱,去看到孩子藏在“冰山”下的世界和需求,这样才会帮助他们更好地成长。
03
示弱:以柔克刚
父母适当的示弱不是软弱,是以退为进的高级沟通,会化解对抗,触动孩子内心最柔软的部分。
韩剧《请回答1988》中有一个经典片段:
二女儿德善因长期被家人忽视而委屈爆发,她的父亲没有辩解,也没有发脾气,而是买来蛋糕,在巷口对她说:
“爸爸我也不是一生下来就是爸爸,爸爸也是第一次当爸爸。我的女儿稍微体谅一下。”
这句话,瞬间打破了父女间的隔阂。
当父母放下身段,坦诚自己的不完美时,孩子感受到的不是父母的软弱,而是自己被尊重和信任,从而更愿意敞开心扉。
这就是 “示弱” 的力量。
很多父母总觉得 “我是长辈,必须强硬才有威严”,可实际上,强硬只会引发对抗,而示弱能唤醒孩子的共情与责任感。
心理学上的 “柔化效应” 指出:
当强者展现出脆弱时,会瞬间拉近与他人的距离,让对方放下戒备,产生 “保护欲” 和 “亲近感”。
所以,当孩子发脾气时,父母不防放下身段,以进为退,展现你对孩子最真实的情感,给孩子一个 “尊重你、关心你” 的机会。
父母放下所谓的尊严和面子,收获的是良好的亲子关系。
04
引导:循循善诱
心理学家李玫瑾分享过一个案例:
有位妈妈找她求助,说 12 岁的女儿总跟她对着干,叫她别玩手机,女儿就说 “你也天天玩”;叫她好好写作业,女儿就说 “你管不着”。
她一针见血地指出,问题可能出在妈妈总是使用‘你必须’、‘你应该’这种命令式语言上。
建议这位妈妈换种方式:把所有的说教和命令,换成耐心的提问和引导
比如女儿玩手机时,别说 “别玩了”,而是问 “你这个游戏玩多久了?你计划玩多久呢?需要妈妈到时候提醒你吗?”
女儿顶嘴时,别说 “你怎么这么不懂事”,而是问 “你是不是觉得妈妈说得不对?那你觉得该怎么办?”
这位妈妈试了一个月后惊喜的发现,女儿不仅抵触情绪大大减少,主动写作业,甚至开始主动管理自己的行为了。
这种沟通方式的转变,本质上是将对抗关系转化为合作关系。
提问远比命令有效。
当父母将“你必须停止”的指令,转化为“你怎么看、你计划怎么做”的提问时,就能巧妙地将外在的控制,转化为孩子内在的驱动力。
这种“引导式沟通”尊重了孩子的自主感,能更好的激发他们的责任心和合作意愿。
05
写在最后
《在你们离开以前》中说:
“父母与子女之间,是一场渐行渐远的别离,也是且行且珍惜的修行。”
父母与儿女,从来不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而是彼此尊重、彼此滋养的同行者。
当我们放下 “长辈的威严”,收起 “愤怒的情绪”,用冷静的心态、觉察的眼睛、柔软的语气、引导的方式对待孩子,你会发现:那个 “不尊重、不理你” 的孩子,其实一直都在等你用 “对的方式” 靠近。
亲子之间最深的连接,从来不是 “听话”,而是 “被理解、被看见、被爱”。
大家好,我是有游有谋育儿的作者和顺妈,985儿童心理学硕士,家有小学生姐姐和和+弟弟顺顺,孩子教育、自我成长两手抓的学习型妈妈。分享“亲子游”“育儿谋”,专注于亲子育儿、儿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等领域。欢迎关注我,育儿路上我们一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