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白血病日趋增多,血液科医生提醒妈妈:牢记“三多五少”能防病

发布时间:2025-09-14 19:52:00  浏览量:14

本文2057字 阅读3分钟

声明: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识,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

“医生,我孩子平时不怎么生病,怎么突然就是白血病了?”在儿童血液科,这句话我们听得太多太多。

近几年,儿童白血病的发病率呈现上升趋势,不少家长一听“白血病”就如临大敌,甚至一度以为这是“绝症”。事实上,现代医学已经能有效治疗大多数儿童白血病,但早期预防,比任何治疗都更重要。

儿童白血病并非毫无征兆,也并非无法预防。只要家长了解致病因素、掌握科学生活方式,就能在一定程度上为孩子筑起一道防病屏障。

白血病其实是一种血液肿瘤,也就是俗称的“血癌”。它不是一种传染病,而是由于造血干细胞异常分化,导致骨髓里长满“坏细胞”,把“好细胞”挤出去,影响正常造血功能。

在儿童群体中,最常见的是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大多数孩子在4~10岁之间发病。

临床上,儿童白血病的早期症状并不典型,比如:

孩子总说累、脸色发白

常常发烧、牙龈出血

身上莫名其妙有淤青

反复感染、贫血不见好转

这些表现很容易被误认为是“小儿体质差”“缺钙”“感冒没好透”。但如果总反复、总不好,家长就要提高警惕了。

根据《中华医学杂志》及国家卫健委发布的数据,中国儿童白血病的年发病率大约为每10万人中4~5人,约占所有儿童肿瘤的三分之一,是儿童恶性肿瘤中发病率最高的一种

而近年来,儿童白血病发病率呈现缓慢上升趋势,背后的原因主要包括:

大量研究提示,苯类化合物甲醛二手烟等有毒物质,是诱发白血病的重要环境因素。

新装修的房子、家具释放的甲醛,长期接触油漆、胶水,甚至玩具中的塑化剂,都会增加儿童患病风险。

很多孩子从小吃高糖、高脂、反复加热的快餐食品,缺乏运动,免疫力低下。

再加上电子产品泛滥,孩子睡眠质量差,昼夜节律紊乱,这些都会影响造血系统的正常发育。

一些家长生怕孩子感冒拖着不退热,动不动就用抗生素,甚至激素类药物。这些药物过度使用,会影响骨髓造血功能,长期下来可能诱发细胞变异。

预防白血病,靠的不是“灵丹妙药”,而是日常生活细节的积累。我们总结了“三多五少”的防病原则,简简单单,却能帮孩子远离风险。

多通风

新房入住前,至少通风3-6个月以上。家中家具、地板最好选择环保认证产品。每天开窗通风30分钟以上,尤其在孩子房间。

多运动

让孩子多接触阳光、多在户外活动,不仅能增强免疫力,还能维持良好的心肺功能和血液循环,有助于造血系统稳定。

多喝水

水是最好的“稀释剂”,能帮助身体代谢掉部分有害物质。避免让孩子饮用含糖饮料、奶茶等高糖饮品,白开水就是最好的选择。

少装修

如果家中必须装修,务必选择环保材料,并安排通风时间。切忌“装修完就入住”,特别是婴幼儿不能在新装修房间久留。

少熬夜

孩子的造血功能主要在夜间进行,晚睡会直接影响骨髓活性。建议每天保证10小时以上的高质量睡眠,睡前避免剧烈活动或使用电子设备。

少零食

高糖、高脂、含防腐剂的加工食品,会对肝脏、免疫系统造成负担。建议控制膨化食品、糖果、罐头等摄入频率。

少药物

不随意给孩子吃退烧药、抗生素。每一次用药前,一定咨询医生,了解必要性与副作用。

少电子产品

长时间使用电子产品会导致孩子户外活动减少,睡眠质量下降,甚至出现激素水平紊乱。最好每天控制在1小时以内,鼓励亲子互动替代屏幕陪伴。

很多家长以为,白血病是“突如其来”的不幸,其实它往往是长期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我们在临床中见过太多孩子,因为生活中一些细节没注意,最终导致大病缠身。也见过很多家长在孩子生病后,才追悔莫及地说:“早知道,就……”

但健康,是可以未雨绸缪的。

不是所有白血病都能100%预防,但我们可以通过科学的家庭管理,最大限度地降低风险。

就像种一棵树,早浇水、勤施肥,它自然枝繁叶茂;但若等到叶黄枝枯才抢救,多半为时已晚。

面色苍白、食欲不振

经常发烧、出汗、夜惊

身上有不明青紫点或出血点

反复感染、肝脾肿大

一旦发现异常,尽早带孩子去正规医院做血常规检查,必要时进行骨髓穿刺明确诊断。

白血病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对它一无所知。

每一位妈妈,都是孩子健康的第一守门人。与其焦虑担忧,不如从现在开始,把“三多五少”落到实处,从生活的点滴中,一点一点守护孩子的健康未来。

健康,从家庭开始。防病,从妈妈做起。

参考资料:[1] 国家卫健委官网 - 《儿童白血病防治指南》
[2] 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 - 《儿童急性白血病诊疗规范(2022年版)》

感谢关注!有你在,我们会变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