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抽动“信号”容易被忽视!别再把它当眼病治啦…
发布时间:2025-09-17 09:47:06 浏览量:1
小宇(化名)出现眨眼、张嘴、仰头这些怪动作时家长没有在意。在刚开始出现眨眼时带去眼科被诊断为倒睫,剪了睫毛没用;后面症状越来越多,张嘴、仰头也频繁开始出现,最终被诊断为儿童抽动症。
很多家长都把抽动症“信号”当成了普通疾病。
01、抽动症最爱“伪装”
抽动症的首发症状往往从面部开始,最常见的就是频繁眨眼,看起来和倒睫、结膜炎一模一样,但实际上这两者的区别还是非常明显的。
倒睫导致的眨眼会伴随着眼睛发红、流泪,扒开眼皮能看到睫毛倒刺眼球;
结膜炎会有分泌物增多、眼睛痒的症状,滴眼药水后会明显好转;
而抽动症的眨眼更像“不受控的小动作”,频率忽快忽慢、情绪紧张时加重,睡觉后完全消失,滴眼药水、剪睫毛都没用。
02、若未及时干预,抽动症会逐步“升级”
抽动症就像“调皮的多米诺骨牌”,不及时干预会从局部症状逐渐扩散,病程发展有明显的“递进规律”:
第1阶段:面部出现小动作(数月到1年)
以眨眼、挤眉、耸鼻、咧嘴为主,症状单一,时有时无。这时候家长很容易误以为是“孩子学坏样子”“眼睛不舒服”,错过最佳干预时机。这个阶段如果能被正确诊断,或许就不会发展到后来的严重程度。
第2阶段:症状蔓延到颈部、肩部(1-2年)
眨眼、咧嘴的同时,会出现仰头、摇头、耸肩、甩胳膊等动作。小宇的“仰头”症状就是典型表现,写作业时头突然向后仰,铅笔都握不住;吃饭时脖子一歪,饭菜洒得满身都是。这时候孩子已经能感觉到自己的“与众不同”,开始变得敏感、自卑。
第3阶段:全身症状+发生抽动(2年以上)
不仅有肢体动作(拍手、跺脚、扭腰),还会出现清嗓子、咳嗽、甚至吼叫、说脏话等发生症状。
03、抽动不止“怪动作”更伤孩子心灵
抽动症的杀伤力也不止表面的动作异常,对孩子的身心伤害会随着病程延长而加深:
1、注意力差,学业被拖累
频繁的抽动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小宇上课总想着“别眨眼、别仰头”,根本听不进老师讲课,成绩从班级中游一路下滑。
研究显示,超过60%的长期抽动症孩子会伴随注意力缺陷,上课走神、作业拖拉成了常态。
2、社交被孤立,自卑悄悄找上门
同学的嘲笑、异样眼光是抽动症孩子最大的痛苦。
长期被孤立会让孩子变得沉默寡言,甚至害怕上学,拒绝社交,成年后出现人际交往障碍的风险也会增加。
3、父母的焦虑成“催化剂”致恶性循环
家长越着急,越盯着孩子的“怪动作”,症状反而越严重。
家长的焦虑情绪会传递给孩子,形成“症状加重→家长焦虑→孩子更紧张→症状更严重”的闭环。
04、早识别,选对方法是关键
如果发现孩子有这些表现,别再当眼病治,及时到儿童发育行为科排查抽动症:
频繁眨眼、挤眉、咧嘴,持续超过1个月,休息或睡觉后消失;
症状再紧张、疲劳时加重,放松时减轻;
尝试过眼科治疗(滴眼药水、剪睫毛)无效,甚至症状增多。
抽动症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把它当成“坏习惯”“小毛病”拖延治疗。
家长们记住:孩子频繁眨眼别只看眼科,及时识别抽动信号,才能让孩子摆脱“怪动作”的困扰,笑着长大~
内容来自:成都西南儿童医院
来源于:科普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