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伦森效应:奖励递增,好感递增;但要小心被骗啊——心理学定律解析使用41
发布时间:2025-09-17 00:22:18 浏览量:1
阿伦森效应:是由美国心理学家埃利奥特·阿伦森提出的一种心理现象,指个体对奖励或赞赏递增的对象产生积极态度,对奖励递减的对象产生消极态度。该效应揭示了人类心理对正向刺激变化趋势的敏感反应,与挫折感的累积变化密切相关。
1、解析:
1.1 正确性
我们国家早就有类似的理论“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我们的这个理论其实比阿伦森效应涵盖面更加广泛。
总的来说,这个效应可以算是相悦法则的补充版:当一个人越来越喜欢你的时候,你也会越来越喜欢他。
这个理论虽然正确性很高,却未必是好事。
很多骗子就是这样,不断让人增加好感,让受骗人觉得“这个人和我的相悦度已经超过父母配偶子女”了,从而坠入对方的陷阱。
毕竟父母子女配偶,是没有耐心,也没有办法“不断提升好感度”的。
1.2 错误性
这个理论的正确性是非常高的,其错误性也只是体现在“越是聪明的人,越是不会受心理学效应的影响”这一条上。
但一般说来,如果不涉及到利益相关,即使是聪明人,对于旁人这种不断增加好感的行为,也是会由衷的觉得舒服的。
只是聪明人在“骗子”因为好感而提出要求是,会果断拒绝。
举个例子吧——虽然有自卖自夸的嫌疑——有次我在超市买完东西排队,有个人排在我后面,然后跟我打招呼,说“先生您好,您可以帮我一个忙吗?”,我看了他一眼,他继续说“看起来您像是学生,是哪个大学的?”,我告诉他我的学校,他“某某大学的学生就是素质高……我现在还想去买点东西,您帮我一起排队行吗?”,我看了眼长长的队伍,和他车里寥寥无几的货物,就明白他的意思了,就是想先排个队,然后再去拿要买的东西呗。但对我没什么影响,我也就同意了。
过会儿他回来了,然后继续各种夸,最后提出要到我前面结账,说“有急事”。被我果断拒绝了,靠几句好听的话,就想排我前面去?门都没有!
其实更为准确的说,大部分人对于另一个人还是有一个“社交距离”的,并不会真的因为对方“无限上升的好听话”,就真的“掏心掏肺”。当然骗子会利用各种心理学效应,来让人“入套”,所以大家还是要多加小心:无论何时,也不能全信一个人啊。
所以一般说来,阿伦森效应是有上限的。
1.3 结论
总的说来,阿伦森效应基本是对的,我们可以广泛的用于大部分领域,以提升他人对我们的好感度。
但是也有两个前提,其一是“不能抱着利用他人的目的”,这样有欺骗的嫌疑,也可能会遭到反噬;其二则是要注意“不要被他人骗了”,也就是说,要识别能够“识别好感度和二人关系的区别”。
否则随着双方好感度的提升,真把对方当“好友”了,那距离被骗就不远了。如果觉得自己没有这个能力,其实不妨少说,甚至可以少听!
2、应用
2.1 亲子教育中的使用:
亲子教育中,我是不太支持使用阿伦森效应的。
毕竟对于父母来说,总不能一直“增加对孩子的夸奖或者奖赏”吧?那很快孩子就“不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而且过分的奖励孩子,容易无意识中,完成了“溺爱”孩子,这很可能会毁了孩子。
所以心理学的观点是,对孩子确实要以夸奖为主,但一定要夸奖到具体的事情上,以督促他把相关事情做得更好。万不可盲目乱夸,否则适得其反了。
2.2 其他方面的应用
其他方面,我认为,比较适合的,其实是关系不那么熟悉的人——或者是熟悉的人经历的不熟悉的事。对于已经建立的稳定关系的人,其实没必要“不断的增加夸奖或奖赏的力度”,因为当你夸无可夸,奖无可奖的时候,反而会让双方的关系进入“窘境”,甚至可能崩溃。
而且熟人之间,彼此了解,很多“尬夸”,也听没意思的。
2.3 反向使用
反向使用,是要提醒大家“要接受另一个人对你的‘不夸’或者‘不奖’”行为,让双方的关系进入一个稳定期。
比如说恋爱中,追求方总是会讨好被追求方;而随着力度的加强,被追求方会越来越舒适,很多就决定接受这段感情了。但被追求方一定要明白,正常的情侣关系,不是由追求方的“夸和奖”组成的。否则就会有失落感,影响彼此关系。
所以掌握心理学技巧,熟悉心理学各种效应,真的挺好,不是吗?想正用反用都可以的。不是吗?
总之,我们应该多懂一些心理学效应,这样“正用”“反用”都可以。阿伦森效应告诉我们,个体对奖励或赞赏递增的对象产生积极态度,对奖励递减的对象产生消极态度,我们可以利用它改变自己的人际关系。但我认为,我们一定要小心这种“温柔的陷阱”,说不定对方有所图。
麻烦大家多关注、多点赞、多评论,精彩内容下期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