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动作”背后的健康密码:儿童抽动障碍全解析
发布时间:2025-09-16 07:03:15 浏览量:1
9岁的轩浩总是不自觉地眨眼、皱鼻子,老师批评他“搞怪”,父母以为他养成了坏习惯。3个月后,轩浩开始不受控制地甩头、耸肩,时伴有皱鼻子,在紧张时会加重,家长带轩浩就医后被确诊为抽动障碍。儿童的这些“小动作”背后可能隐藏着健康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对待。
01
抽动障碍:易被误解的“坏毛病”
抽动障碍(Tic Disorder,TD)是一种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不是“坏毛病”。
TD主要表现为不随意的突发、快速、重复、非节律的单一或多部位非自愿性运动和/或发声抽动,多在儿童时期起病。
抽动障碍有以下特点:
形式多样:主要分为运动抽动和发声抽动。运动抽动表现为头面部、颈、肩、躯干及四肢肌肉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运动;发声抽动表现为口鼻、咽喉及呼吸肌群的不自主、突发、快速收缩,通过鼻、口腔和咽喉的气流而发声。
难以抑制:孩子常描述抽动前有一种难以抑制的冲动,类似于“打喷嚏前的感觉”。即便是暂时忍耐,之后依旧会释放个够。
症状波动:TD症状受多种主客观因素影响,包括心理行为、环境、习惯等,加重症状的因素包括受到紧张、焦虑、惊吓、兴奋、疲劳、睡眠不足、伴感染、被人提醒、突然停药等,也包括躯体疾病,如眼、鼻、咽喉、皮肤局部问题以及器质性原因(如神经系统疾病);减轻症状的因素包括注意力集中、放松、情绪稳定等。
TD有哪些临床类型呢?
可分为暂时性抽动障碍、慢性运动和/或发声抽动障碍、Tourette综合征3种类型,国内患病率分别为1.2%、0.9%和0.4%。
持续时间暂时性抽动障碍;
运动或发声任一类症状≥1年者则为慢性运动和/或发声抽动障碍。
运动+发声抽动并存,症状持续≥1年者为Tourette综合征。
抽动经常共患其他神经发育障碍及精神行为异常,特别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强迫障碍/强迫行为。
02
解码“小动作”背后的秘密
TD的发病机制未明,可能与神经解剖、神经生化、遗传、环境、心理、免疫等多因素相关。
神经系统的特殊“信号”:公认的发病机制为大脑中的皮质-纹状体-丘脑-皮质(CSTC)环路的结构与功能异常,如纹状体多巴胺的过度活跃或突触后多巴胺受体的过度敏感。
遗传因素:与CSTC环路中神经递质相关的编码基因被认为是可能参与TD发病的候选基因。
神经免疫因素:当机体暴露于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状态下,体内免疫系统将被激活,促炎因子释放,纹状体小胶质细胞活化及免疫相关基因表达增加。
社会心理因素:可能通过影响机体神经化学和神经内分泌系统,增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相关激素水平,提高运动皮质兴奋性,进而促使抽动发生。
环境因素:母孕期吸烟、母亲患有多囊卵巢综合征、妊娠期止吐药物暴露及辅助生殖治疗会增加抽动风险。生命早期化学神经毒素的广泛暴露(铅、汞、有机氯农药、空气污染等)和生物累积亦会增加抽动发病风险 ,如足月新生儿PM 2.5的暴露。
很多孩子本身神经系统发育欠成熟,又属于比较敏感、细腻的性格类型,非常在乎他人对自己的评价,加之感染、免疫因素的诱发,综合因素作用引起大脑额叶的辅助运动区过度活跃,这一区域负责运动的计划、准备,它的过度活跃可进而引发抽动。
03
发现孩子抽动怎么办?
家长、兄弟姐妹、教师、同学是TD儿童日常生活、学习中的密切接触者,他们对于疾病的认识和对待态度、处理方法对于孩子的影响较大,亦是TD健康教育的重要对象。
家长是TD儿童病情的最大影响者,同时也受到孩子病情变化的严重影响。做为家长应该正确认识抽动,并保持良好的心态、保持稳定的情绪、对孩子的正确期望。家长应正确认识TD,随着孩子长大,神经系统发育日趋成熟,绝大多数抽动症状是可以逐渐减轻甚至消失的。平时对待孩子的态度要平和适度,既不过多期盼、望子成龙,使孩子“压力山大”,如芒在背;也不能过分溺爱、顺从,使其养成任性、固执、暴躁、不合群等不良性格。家长要和孩子共同成长,逐步改进和孩子沟通的技巧,多给予鼓励,要肯定孩子所做的努力和进步,不要冷言冷语,使孩子更加逆反。家长还要积极与学校教师就孩子自身的发育特点进行沟通,进而获得教师的理解和帮助。
教师是TD儿童能否发展健全人格的关键角色,是重要的引导者。做为教师既要正确对待和引导孩子,也要正确引导周边同学正确面对TD儿童的抽动发作,不嘲笑、模仿和谈论。教师应与家长多沟通交流孩子在校情况,做好家校配合 。
04
就诊流程解析
孩子发生抽动,可以去儿童神经内科、康复科、心理科、儿童保健科等相关科室就诊,确定诊断、完善评估及必要的鉴别诊断。
全面评估
耶鲁综合抽动严重程度量表、Tourette’s综合征严重程度量表可用来评估抽动障碍的症状及强度、功能损伤程度。抽动障碍常共患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育性学习障碍、强迫障碍、焦虑障碍、抑郁障碍、睡眠障碍等,可选择相应量表进行评估。
TD儿童智商虽然在正常水平,但其学习困难(如阅读理解困难、拼写困难、视觉运动、视空间、视感知问题)发生率明显高于一般人群。事件相关电位是“窥测”大脑认知活动的重要神经电生理学手段。TD儿童的事件相关电位 P3b潜伏期延长,可反映其认知功能存在缺陷,大脑接受和处理信息的过程存在异常。
鉴别诊断
抽动应与癫痫发作、物质或药物引起的运动障碍、舞蹈病、肌张力障碍等疾病鉴别,必要时可行视频脑电图、头颅核磁、肝肾功能、电解质、铜蓝蛋白、抗链球菌溶血素O、过敏原检测、基因及染色体等辅助诊断与鉴别。
05
整合干预大揭秘
对于轻度TD可先行或仅予健康教育和心理支持,适当给予观察等待期,并定期随访。中重度TD的治疗原则同样是先尝试非药物干预,行为治疗可与药物治疗相结合。在此主要介绍非药物治疗,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1.心理疏导,情绪调节
应理解孩子,与孩子谈心缓解压力,辅导其情绪调节,并适当减轻学习负担。消除歧视、惩罚等不正确教育方法,对于孩子取得的进步应及时给予鼓励,以增强其自尊心和自信心,不断提高社会和教育适应能力。
2.行为分析疗法
行为分析疗法是减轻抽动症状及其共患病、改善社会功能的有效手段 ,包括习惯逆转训练、暴露与反应预防、放松训练、正强化、自我监控、回归锻炼等,建议用于10岁以上儿童,特别是共患强迫障碍和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者。 最常用的是抽动综合行为干预 ,训练患者意识到自己的抽动,并教他们具体的行为策略来减少抽动。
3.无创神经调控
无创性神经调控能够非侵入性的调节脑功能,主要包括经颅磁刺激(TMS)、经颅直流电刺激(tDCS),因其易于应用、安全性高、耐受性好等优点,越来越多的应用于临床。大脑具有高度可塑性,特别是在儿童和青少年时期。无创性神经调控技术可通过抑制辅助运动区过度活跃从而改善抽动症状,疗效与药物治疗相似但不良反应更少,相比药物治疗更具优势。
06
预后:打破认知迷思
TD总体预后较好,多数儿童长大后可正常工作和生活。50%可在青春期或成年期完全缓解,30%成年期抽动症状减轻,20%迁延到成年期或终生。
早期干预和有效管理TD及其共患病,适当处理青少年TD 患者的抑郁、焦虑等共患病症状,可有效改善其生活质量。
儿童那些停不下来的“小动作”是神经系统发出的特殊摩斯密码。理解抽动障碍的本质,就是掌握了解锁孩子健康的关键密钥。每一次对症状的科学解读,都是给困境中的孩子递出通往自由成长的阶梯。
本期专家:赵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