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才女武亦姝毕业后现状曝光:父母放任不管的代价,这么残酷
发布时间:2025-09-16 04:40:06 浏览量:2
2017年在《中国诗词大会》上击败北大博士陈更,惊艳全场的16岁少女武亦姝吗?
当时的武亦姝可以说一夜走红,以2000首诗词的储备量和从容淡定的气度,被网友称为“国名才女”。
夺冠后,她拒绝了所有媒体采访和商业合作,回归校园生活。
武亦姝一路“开挂”的履历,就算是放在今天,依然能让人叹为观止!
4岁就能熟背千首古诗;
15岁考入上海名校;
16岁一举拿下《中国诗词大会》冠军;
18岁以613分的高考成绩(上海高考满分660分)考入清华大学新雅书院;
23岁拒绝海外名校offer,跑去牛津读文学博士,选择深耕儿童文学领域。
最近看到网上流传关于她毕业现状的消息,引发了网友热议。
有人翻出当初她上节目的片段,也有人对她当初拒绝了北大保送、不进娱乐圈的选择议论纷纷。
自带热度和流量,她却没有选择走上综艺舞台或者创业致富。
而是保持了一贯的低调作风,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
她曾表示过,希望自己投身儿童文学,致力于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和传播。
这样的选择,或许在很多人看来“不够惊艳”,但却是契合了她一直以来展现出的性格和价值观。
这种低调和踏实,在当今校园中显得尤为珍贵。
武亦姝开挂的人生,背后其实是父母看似“反天性”却充满智慧的教育。
然而网上总有人说武亦姝父母是“放任孩子自由”,但看过的一些采访就能知道,她的父母根本不是“甩手掌柜”。
武亦姝如此有才,一度让人觉得她莫不是出生书香世家,家庭也是有很深的文学造诣背景。
其实不然,她的父亲是一名律师,而她的母亲是一名美术教师。
武爸爸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下午四点半之后要关掉手机,因为这是他们一家人的读书时间。
在这个时间里,夫妻俩雷打不动陪着武亦姝看书,一起探讨知识。
为了培养孩子对读书的兴趣,武爸爸还探索出很多有意思的看书方式。
比如背完诗词后,一家人在一起玩角色扮演、故事改编等游戏,让那些死记硬背的内容变得活灵活现进入大脑里。
正如她母亲坦言:哪有什么诗词才女,不过是用别人玩手机的时间,与李白杜甫神交。
这种润物细无声的引导,比天天逼孩子刷题可要高明得多。
“放任不管”,其实就是个伪命题,要我说:
“父母的格局才是孩子成长的关键”。
教育不是起到监工的作用,而应该像园丁,在孩子的心上种下热爱阅读的种子,也就不用天天督促着。
武亦姝曾表示,父母的教育,让她从小就学会了“对不想做的事说“不”,这让她最终能在喜欢的文学领域深耕。
多少家长在看了武亦姝的表现后,纷纷让孩子背诵古诗词,都希望可以培养出下一个“武亦姝”。
但武亦姝的成功是不能复制的,她不是教育流水线上的产品,而是一个真正被文化滋养、被尊重个性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有很多家长去模仿,但都只是停留在表面。
他们往往忽略了最重要的,培养孩子对知识的热爱、对文化的尊重以及培养独立的人格。
余华老师曾说:“一个孩子的聪明才智和眼界,如同种子,需要条件才可以发芽生长”。
这个生长的条件,首要前提就是应该让孩子活成自己,而不是别人家的孩子。
武亦姝的父母没给她报各种补习班,却亲自带她读遍经典;
没有逼她次次要考满分,却教会她享受学习的乐趣;
这种教育最大的价值,就是激发孩子兴趣,找到自己热爱。
家长们与其羡慕天才,倒不如好好想想自己能不能像那些天才的父母那样,少点焦虑,多点耐心。
毕竟人生不是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