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制菜风波升级!西贝后厨曝光,儿童餐专用的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羊前腿保质期24个月,大部分都是冷冻品,罗永浩直播回应
发布时间:2025-09-14 09:16:38 浏览量:2
预制菜风波升级!西贝后厨曝光,儿童餐专用的西兰花保质期24个月,羊前腿保质期24个月,大部分都是冷冻品,罗永浩直播回应
家人们谁懂啊?西贝后厨竟藏着“时间胶囊”!记者亲眼见到冻库里的羊腿保质期长达两年,厨师坦言鲈鱼是冻货,牛肉条提前炒好冷藏。说好的“没有一道预制菜”呢?老罗直接开怼“100%撒谎”,这场餐饮界罗生门简直比外卖调料包还刺激!
谁能想到一场带货主播的吐槽,竟撕开了餐饮行业的后厨幕布?罗永浩在直播时公然点名西贝使用预制菜却死不承认,这话就像往油锅里泼了盆冷水——炸了!要知道西贝可是常年把“西北天然食材”、“明厨亮灶”当招牌的,人均百元的消费水准让顾客默认吃的是现炒热灶,结果被老罗一句“100%撒谎”直接掀了桌子。更绝的是西贝反手就推出“罗永浩菜单”,这波操作堪比吵架时把对方台词注册成商标,魔幻程度让网友直呼“商战还能这么玩”!
其实预制菜本身根本不是原罪,咱们打工人谁没靠便利店速食救过命?真正的雷点是西贝一边卖着预制菜,一边打着现炒旗号收着现炒的钱。记者在后厨看到的场景就很有趣:冻库里的羊腿能躺两年,虾仁能睡十二个月,肉夹馍的馅料直接是熟制品。最讽刺的是厨师现场演示油炸茄子时,掏出的竟然是速冻预炸款,这画面好比美妆博主吹嘘素颜结果被拍到半永久纹绣线——说好的纯天然呢?
老罗的炮火之所以能引发共鸣,是因为精准戳中了消费者的被欺骗感。大家不是不能接受预制菜,而是受不了花现炒的钱吃加热包。就像网友说的:“你告诉我这是预制菜,卖30我认了;但你非要说是大师现炒卖80,这就把消费者当傻子耍。”西贝创始人贾国龙那句“欢迎随时查后厨”,现在听起来简直像在玩狼人杀自爆——记者真的来了,后厨也真的亮了,结果冰柜里冻着的全是“时间刺客”。
这波交锋最妙的在于撕开了行业遮羞布。餐饮业早就进入“中央厨房+预制”时代,但多数餐厅还在拼命营造锅气缭绕的幻觉。西贝被怼表面看是撞上老罗这个较真顶流,实则是消费者知情权意识觉醒的必然。当年轻人开始拿着放大镜看配料表,用科研精神研究美食视频,那些打着现做幌子的预制菜终究藏不住冰箱味。
记者扛着摄像机冲进西厨后厨的场面,简直像极了班主任突袭抄作业现场!当厨师从冷库里端出冻得硬邦邦的鲈鱼,还贴心解释“每周配送四次冻货”时,屏幕前的网友仿佛听见西贝招牌上“现炒”两个字碎裂的声响。最绝的是做牛肉土豆条环节:土豆倒是新鲜现切,可牛肉早就炒好冷藏等着压锅加热,这套“组装流水线”堪比乐高积木——零件都是预制的,拼装就算现做?
油炸茄子的桥段更是直接封神。厨师淡定掏出速冻预炸茄子块,动作行云流水就像掏出自家腌的咸菜,还补刀说“这是外卖专用款”。所以堂食顾客吃现切茄子,外卖用户就配享冷冻茄子?这波差异化对待让外卖党瞬间破防:“合着我们花同样的钱买外卖,就活该吃‘二手茄子’?”后厨冻库巡礼环节更刺激:24个月保质期的羊腿、12个月的虾仁,不知道的还以为进了战时物资储备库。
最让人啼笑皆非的是厨师们的坦诚。他们完全没意识到自己的操作正在拆台,认真讲解着“预制组件+现场组装”的流程,这种反差萌像极了反派在揭秘时刻主动交代阴谋。其实后厨员工也挺冤——按标准流程操作有什么错?难道要现场表演从种土豆开始做起?真正的核心矛盾在于:企业对外宣传的“现做”概念,和后厨实际执行的“组装”流程,根本就是两个平行宇宙的定义。
这场探访意外成了预制菜认知的公开课。消费者终于看清所谓“现做”可能是“现组装”,“新鲜烹饪”可能是“复热加工”。就像网友调侃的:“原来西贝是餐饮界乐高大师,拼装速度确实对得起上菜时长。”但问题在于:消费者花钱买乐高体验时,店家是不是该提前说明你拼的是预制零件?
当六部门文件说中央厨房配送不算预制菜时,整个互联网仿佛听见了世界观碎裂的声音!原来连锁餐厅后厨运来的半成品,在法规眼里竟算是“现做阵营”?这波定义操作好比把方便面归为手擀面——只要面饼是自家工厂压的,开水冲泡就算现煮!2024年3月那份《通知》简直成了餐饮界的“避嫌指南”,明确把中央厨房配送、净菜切配、主食面点全都踢出预制菜范畴,留给大众认知的预制菜就只剩下料理包。
可老百姓哪懂这些弯弯绕绕?在普通人眼里,凡是提前加工、冷冻保存、加热上桌的都是预制菜。法规与常识的断层就像买家秀和卖家秀——专家看着文件觉得清清楚楚,消费者盯着餐盘却懵懵懂懂。CTR调研大佬虞坚说得一针见血:中国人骨子里就认锅气,对工业化食品天生抗拒。这解释了什么西贝非要咬死“没有预制菜”,就像奶茶店宁愿说“现熬手作”也不肯承认用了植脂末。
标准争议背后藏着更大的产业博弈。如果按国家定义,连锁餐厅几乎都能洗白成“现做派”,真正背预制菜骂名的只剩便利店速食。但消费者用钱包投票的逻辑很简单:我花82元点条海鲈鱼,你从冻库拿出腌制冻鱼蒸熟,这和我花20元买超市速冻鱼回家蒸有什么区别?区别难道在于西贝后厨的蒸锅更贵?当品牌溢价全靠“现做”幻觉支撑,标准之争就成了尊严之战。
这场认知战最荒诞的是:专家觉得消费者不懂科学,消费者觉得专家不懂生活。就像网友吐槽的:“所以西贝的冻鱼算现做,我妈提前腌好放冰箱的鱼反而算预制菜?”当法规定义与大众常识出现严重错位时,企业钻空子玩文字游戏也就不奇怪了。
老罗直播时突然画风一转夸起老乡鸡,这反转比偶像剧男主突然爱上女二号还刺激!他捧着老乡鸡的菜单如数家珍:“人家每道菜都标明白是现做还是预制,透明得跟手机拆机直播似的。”所以餐饮界真存在“别人家的孩子”?数据显示老乡鸡全国千家门店,每天伺候50万人吃饭,居然敢把后厨底裤亮给顾客看——鸡汤标现炖、香肠写预制,连炒青菜都注明是否净菜配送。
这波对比直接把西贝按在地上摩擦。老乡鸡的聪明在于把选择权还给顾客:讲究效率的选预制菜,追求锅气的挑现炒款,价格自然也有区分。就像超市里冷冻饺子和现包饺子永远放在不同冷柜,没人会骂冷冻饺子欺诈,因为信息透明摆在那里。西贝最大的失误不是用预制菜,而是试图用“现做”神话绑架消费者,结果被拆穿时彻底反噬。
其实预制菜和现做菜本该是平行选项,而不是谁替代谁的关系。日本便利店的预制便当明明白白写着重加热方式,欧美快餐店从不掩饰中央厨房配送,为什么到中国餐饮业就变成不能说的秘密?根源在于某些企业既想赚规模化的利润,又舍不得放弃现炒的溢价,最后整出个“薛定谔的现做”——消费者打开盖子前,永远不知道吃的是现炒还是预制。
老乡鸡的案例证明:诚实才是最好的危机公关。当消费者发现你连冷冻虾仁保质期都敢标,反而会产生一种“这老板实在人”的信任感。就像网友说的:“我可以接受你卖预制菜,但不能接受你把我当傻子哄。”餐饮业的终极赛道不该是比谁更像现做,而是比谁更敢说真话。
这场闹剧最有价值的产物,或许是老罗直播时背后那块“推动预制菜透明化”的标语板。消费者真正愤怒的从来不是吃到预制菜,而是像开盲盒一样开破防——花现钱的钱吃预制菜,就像买演唱会门票结果看的是MV放映会。西贝要是大大方方在菜单写“急速冷冻锁鲜”、“中央厨房直达”,信不信还能圈粉一批预制菜爱好者?毕竟打工人谁没经历过“五分钟吃上热乎菜”的真香现场。
预制菜透明化根本不是技术难题,纯粹是心态问题。火锅店敢把冻品丸子直接摆冰柜,烧烤店敢把速冻肉串写菜单上,怎么到正餐餐厅就变禁忌?说到底还是餐饮行业自带“厨神光环”的包袱,总觉得承认用预制菜会砸招牌。但看看西贝这次翻车就知道,2025年的消费者早就进化了——我们批的不是预制菜,而是试图用信息差收割韭菜的傲慢。
最值得玩味的是监管态度。国家一边给预制菜划窄定义帮企业减负,一边又要求餐饮标注添加剂和保质期。这说明政策导向也在纠结:既想保障食品安全,又怕扼杀产业创新。其实消费者要的很简单——不需要企业背诵食品工程学位课,只需要像老乡鸡那样标注几个小字:本菜品经中央厨房预处理/本产品需加热食用/本食材采用急冻技术保鲜。
这场风波终将推动行业变革。未来可能看到菜单出现新分类:现做派卖手艺,预制派卖效率,明码标价各取所需。就像网友预言:“总有一天餐厅会像护肤品一样标注成分——烹饪方式:复热/现炒,保鲜工艺:急冻/冷藏,诚实度:100%。”当所有后厨秘密都变成前台标签,消费者才能真正用钱包投票。
西贝与老罗的这场交锋,揭开了餐饮行业最大的认知战:当工业化效率与传统锅气碰撞,诚实透明才是唯一解药。为什么消费者愿意为便利店预制菜买单,却反感餐厅隐藏预制事实?或许因为我们抗拒的不是科技与狠活,而是被剥夺知情权后产生的信任崩塌。如果某天所有餐厅都光明正大标注制作方式,你会更倾向于选择明明白白的预制菜,还是坚持为“现做”溢价买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