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生娃后朋友圈只剩娃?别让“妈妈”身份,弄丢了自己

发布时间:2025-09-13 18:18:28  浏览量:1

“翻了翻去年的朋友圈,一半是闺蜜聚餐的自拍,一半是旅行打卡的风景;再看今年的,十条有九条是娃的辅食、娃的笑脸、娃的成长记录。”后台常有妈妈留言说,生娃后像丢了“自己”,连和闺蜜约次饭都要提前一周报备、算好喂奶时间,最后还可能因为娃哭闹临时取消。其实,“妈妈”和“自己”从不是选择题,关键是找到属于自己的平衡方式。

先别急着焦虑“朋友圈只剩娃”,这本身不是坏事,但别丢了“偶尔记录自己”的仪式感。有位妈妈说,她曾连续半年没发过自己的动态,直到某天整理相册,发现全是娃的照片,却找不到一张自己的近照。后来她开始每周留10分钟,拍一张自己的状态——可能是刚化完妆的侧脸,可能是周末独处时喝的一杯咖啡,配文不用复杂,哪怕只是“今天偷闲半小时,喝到了喜欢的拿铁”。慢慢发现,这种小记录不仅没让她忽略娃,反而让她更有活力:看到自己的笑脸,才想起“除了妈妈,我还是喜欢喝拿铁的小吴”。偶尔在朋友圈分享自己的小日常,闺蜜会主动评论“好久没见,下次约”,反而悄悄维系了友情。

再说说“闺蜜趴难凑”这件事,其实可以把“大型聚会”换成“轻量化相处”。生娃前习惯和闺蜜们凑齐几个人,找家餐厅聊一下午;生娃后时间碎片化,不如试试“1v1短聚”——比如每周三下午,让家人帮忙看1小时娃,和闺蜜在小区楼下的奶茶店坐一会儿,不用化妆、不用聊太多深刻话题,哪怕只是吐槽“娃昨晚又夜醒三次”,或者分享“发现一家超好用的纸尿裤”,也能感受到被理解的温暖。还有妈妈组建了“妈妈闺蜜群”,每天晚上娃睡后,大家在群里发几句语音,分享当天的小事:“今天娃终于自己吃饭了”“我偷偷敷了片面膜,感觉复活了”,这种碎片化的陪伴,反而比偶尔的大聚会更贴心。

更重要的是,别把“带娃”和“自我成长”对立起来,可以试着在带娃中找到自己的小兴趣。有位妈妈喜欢拍照,生娃后没时间出去拍风景,就开始研究“儿童摄影”,每天用手机给娃拍一组生活照,慢慢练出了好技术,后来还帮身边宝妈拍娃,偶尔接些小单;还有妈妈喜欢做饭,之前只会做简单的家常菜,有了娃后研究辅食,慢慢学会了做卡通馒头、营养搭配,不仅娃吃得香,自己也成了“辅食达人”,偶尔在朋友圈分享辅食教程,还吸引了不少同频的妈妈。其实,带娃不是“消耗”,只要愿意,就能在琐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小光芒”——这些光芒,既是给娃的榜样,也是留给自己的精彩。

很多妈妈会陷入“愧疚感”:觉得花时间在自己身上,就是对娃不负责任。其实恰恰相反,一个能照顾好自己情绪、有自己小乐趣的妈妈,才能给娃更充足的爱。就像有位心理学教授说的:“孩子需要的不是一个‘24小时围着自己转’的妈妈,而是一个‘快乐、有活力’的妈妈。”当你喝到喜欢的咖啡、和闺蜜聊完天、做完自己喜欢的事时,你脸上的笑容、身上的轻松感,孩子都能感受到——这种积极的情绪,比“牺牲自己所有时间陪娃”更有价值。

生娃后,我们的生活确实多了很多责任,朋友圈多了娃的身影,聚会多了很多限制,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要丢掉“自己”。偶尔记录自己的小日常,和闺蜜保持轻量化相处,在带娃中培养小兴趣,慢慢会发现:“妈妈”这个标签,不是束缚,而是让我们更懂珍惜、更会生活的动力。

最后想问问各位妈妈:生娃后,你有没有为自己做过一件“小事”?可能是买了一支喜欢的口红,可能是和闺蜜约了一次短暂的见面,也可能是学会了一项新技能?欢迎在评论区分享,让我们一起在带娃路上,不丢自己、不负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