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石门:从铁皮刻刀到儿童剧本,三代接力让千年光影“活”起来

发布时间:2025-05-08 12:18:39  浏览量:3

湖南日报·新湖南客户端通讯员 易姣妃 覃瑾杰 张黎明 刘甫

“云朵,你是拿什么的,云朵,你的龙,来,还有你的人物角色在里面……”近日,在石门县楚江街道闫家溶完小,80后美术教师龙书航带领学生在“皮影剧场”表演着皮影剧《桩巴龙的传说》。

这名普通却不平凡的美术教师,跨越城乡拜师学艺,将濒危的皮影戏带入校园,和孩子们用双手演绎千年光影传奇,用热爱与坚守点亮非遗传承之路。

今年1月,龙书航驾车穿越蜿蜒山路来到维新镇毛坪村,在县文化馆工作人员的见证下,向83岁的皮影匠人郑绍祥行拜师礼。一顶绒帽、一条围巾的朴素礼物,承载着龙书航对师父的敬意与承诺。

郑绍祥老人带着徒弟登上阁楼,翻出布满裂纹的皮箱,让尘封多年的皮影重见天日。

一把刻刀,他握了三十余载;一张皮影,凝聚半生心血。老艺人郑绍祥曾独创铁皮皮影人制作技艺。他将铁皮裁剪打磨后雕刻出细腻纹样,让湘西北皮影在灯影中挺起铮铮铁骨。老人一边介绍一边演唱,沙哑唱腔中金戈铁马恍如眼前,一个个布满锈迹的人物角色变得形象而立体。

“这些都是郑师傅珍藏多年的铁皮皮影,我们把它拿出来展示一下,看到这些皮影,也刚刚听到了郑师傅唱的故事,我感觉很多年前的这些故事,这些人物,他们都是有生命、有灵魂的。”龙书航说。

龙书航虚心向师父请教皮影的雕刻细节与表演精髓。 “如果是男的,你说了一会儿后手要动,或是要整衣整装。女性和男性不同,讲一会后她要整理头发,这些东西你都要做到才像。这个词语说出来动情,是你唱的板眼,词儿要押韵,要唱出有文采性的东西来。”郑绍祥认真地给龙书航讲解着。

龙书航拿出自己制作的皮影,老人在阳光下仔细端详徒弟制作的“桩巴龙”影人,问道:“这是你自己做的吗?龙做得好,龙标准,你的细工蛮带劲啊。”郑绍祥布满皱纹的脸上漾开笑意。

皮影戏是一种高度综合的民间艺术形式,有着数千年的历史传承与丰厚的文化艺术积淀。近年来由于现代影视艺术的冲击,许多皮影戏面临消亡的危险,亟待抢救与保护。在县文化馆与学校的大力支持下,龙书航将皮影课搬进美术教室。孩子们从涂色、绘画、裁剪起步,逐渐掌握皮影制作技艺,了解皮影艺术的文化内涵。

“我们应该要从孩子抓起,让学生知道什么是非遗,让他们要产生民族自信、文化自信。”龙书航说。

今年开学,龙书航自己设计搭建了一台“皮影剧场”。为吸引更多人关注传统文化,龙书航经过不断尝试,她以省级非遗《桩巴龙的传说》为蓝本,将桩巴龙元素引入皮影中,把感人的孝龙故事改编成了儿童剧本。每周星期三的下午,表演社团的孩子们领上负责的角色,在剧场里一遍遍地排练。

“其实最难的是表演,真的,我现在很难把一个剧去演到完整。因为你要去编,编了之后你又发现学生演不了,现在就是跟我的学生一起去探索,边演边探索,能够把我们的第一个剧演好,这是我目前的目标。”龙书航说。

“娘你就别取笑我了,娘你快追我呀,小龙你跑慢点儿。”“跟着亲娘从小走,突然有一天吃了龙珠,变成了桩巴龙。”……幕布后,五年级学生刘曦瑶操控两根竹签,在光影中将桩巴龙的母亲演绎得栩栩如生。孩子们在龙书航的细心指导下一唱一和,让孝龙思母的传说穿越时空。

“我是从四年级开始学皮影戏的,从中我可以感受到中国文化的博大精深,我感觉这个非遗它可以陪伴我的一生,我觉得以后可以做一个非遗传承人。”刘曦瑶说。

清明节期间,龙书航将他们的第一部皮影戏《桩巴龙的传说》编成短视频发布在网上,获得大量转发和点赞。

从铁皮刻刀到儿童剧本,从耄耋老人到垂髫稚子,龙书航用当代美育为古老技艺注入新生。这一幕布后的传承故事,正书写着千年光影的下一篇章。

本文来自【新湖南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