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治疗儿童肌张力障碍 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实施西部首例脑深部电刺激术
发布时间:2025-04-30 15:00:29 浏览量:4
10岁的小鹏(化名)蜷缩在病床上,四肢如拧紧的弹簧,颈部以一个难受的姿势向后仰折。母亲张女士握着他不停颤抖的手,轻声呢喃:“小鹏乖,再忍一忍,这一次我们肯定能好……”
这句话,她重复了整整六年。从四岁走路垫脚,到九岁彻底被困在扭曲的躯壳里,父母带着小鹏辗转多家医院、尝试数十种药物,却在希望与绝望的循环中越陷越深。
从蹒跚学步到轮椅求生:一个家庭的十年“寻因”之路
时间倒回6年前。4岁的小鹏走路时右足垫脚、说话迟缓,父母带他到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就诊。初步检查显示右足肌张力偏高,医生建议门诊康复训练。“当时以为只是发育慢,多做训练就能好。”小鹏妈妈回忆道。然而,随着小鹏长大,问题愈发严重:6岁时吐字不清、下肢无力,8岁躯干歪斜,9岁彻底丧失行走能力,甚至因肌肉痉挛突发惊厥。
辗转求医的过程中,小鹏不断调整治疗方案,药物轮番上阵,但病情仍处于“失控”状态。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于增鹏副主任医师坦言:“患儿前期未定期随访,病情进展缺乏系统追踪,病因一度‘石沉大海’。”原来,小鹏父母曾因经济压力和心理崩溃中断治疗,辗转多地求医,甚至尝试民间疗法,却始终未见转机。
“孩子的肌肉像绷紧的皮筋,年龄增长,身体越‘紧’,到现在已经完全失去生活自理能力。”小鹏的父亲声音颤抖。
直到基因检测结果“出炉”,小鹏的病因才真正浮出水面——KMT2B基因突变导致的全身型肌张力障碍,这种罕见病会随着年龄增长逐步侵蚀患者的运动功能。
多学科会诊“抽丝剥茧”,一场改写命运的手术
找到病因所在,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神经外科带头打响“攻坚战”。“患儿目前临床症状重,处于残疾状态,前期药物治疗及康复治疗无明显效果,仍进行性加重,只有实施脑深部电刺激术(DBS)才有治愈的希望。”神经外科翟瑄主任医师组织讨论会时说道。
十年沉疴,光有手术方向还不够,像小鹏这样的重度肌张力障碍,仅是手术环节就面临重重考验。
MDT多学科诊疗立即启动,会诊室内,各科专家反复推敲病例:
“患儿诊断是明确的,目前临床症状重,除眼脸外,其他主要肌群都无法控制及活动,属于全身型,就目前病情,手术治疗获益更大。”康复科副主任医师陈玉霞说道。
“此类手术通过微弱电流刺激核团逐步改善肌张力障碍,后续需定期复查调整脉冲装置参数。”神经外科周渝冬副主任医师分析手术操作说道。
“患儿术前检查无明显异常,手术麻醉将尽最大努力提供保障:此类患儿肌群碍,术后需重点关注呼吸情况。”手麻科李大珍主任医师针对手术麻醉难关提出解答。
针对小鹏的个案,多位专家进行细致入微地分析,制定出详尽的手术方案。4月2日,手术灯亮起,主刀医生翟瑄主任医师通过操作手术导航机器人,三维定位确定靶点,将电极精准植入到小鹏大脑里,并测试刺激效果,同步于锁骨下埋置脉冲发生器,经皮下连接后调控参数,顺利实施手术。
术后第3天,张女士发现儿子的手和腿“松了一点”。护士轻轻活动小鹏的胳膊,曾经僵硬的关节竟有了轻微弧度。“虽然只是术中测试时短暂的刺激了一下,3周后正式开机才能观察到确切疗效,但现在已感觉能看到希望的曙光了。”她含泪握住医生的手。
从成人到儿童:一项技术的“跨界”突破
脑深部电刺激术(DBS)并非新技术。在帕金森病患者中,早已是“救命神器”——通过微电流刺激大脑核团,奇迹般化解震颤、僵直。然而,将其用于儿童肌张力障碍的治疗,国内寥寥无几,在西部地区更是从未有过实施DBS治疗的报道。
“成人靶点数据不能照搬儿童,孩子的大脑在发育,核团位置、电流强度都需重新计算。”神经外科周渝冬副主任医师展示手术规划图,密密麻麻的标记线如同精密电路。为此,团队查阅上百篇文献,结合患儿影像数据反复模拟,最终将误差控制在0.3毫米内。
技术的“跨界”背后是医者的担当。“儿童神经外科手术如同在豆腐上绣花,稍有不慎就会损伤功能区。”翟瑄主任医师说,“但若不冒险,孩子可能永远被困在扭曲的身体里,因此再困难我们也要努力为他争取一个机会,创造一个未来。”目前,小鹏正在术后恢复中,预计1个月后脉冲发生器将开机运行。
“我们不敢奢求治愈,只希望他能自己拿勺子吃饭、能穿衣、上厕所。”张女士的愿望朴素得令人心酸。对于KMT2B基因突变患儿,DBS手术不是终点,而是新起点。重庆医科大学附属儿童医院此次突破,为全国数万名肌张力障碍儿童点燃希望。正如翟瑄主任医师所言:“医学的边界需要不断拓展,而孩子的笑容,就是我们探索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