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用爱织密乡村儿童关爱服务网

更新时间:2025-04-18 03:08  浏览量:4

《民生周刊》记者 罗燕

“杨妈妈来啦!”在家访的路上,不时有人跟杨君侠打招呼,孩子们围上来,拉着她的手问东问西,看看她又带来了什么新玩具。

杨君侠是贵州省铜仁市石阡县龙塘镇大屯村的“童伴妈妈”,5年来,她从“外来媳妇”变成了人气最旺的“村里人”。

贵州省有400多位这样的“童伴妈妈”。她们经过培训上岗,通过家访、运营“童伴之家”等方式,呵护乡村儿童,尤其是关注留守儿童、困境儿童的身心健康,陪伴他们成长。

做村里留守儿童共同的“妈妈”

在外工作多年,一张照片让杨君侠下定了回家的决心。那张照片中是她7岁的女儿,一个人坐在学校黑漆漆的操场上看电视。她收到照片的时候是周五,孩子本该回家,却因为奶奶坐车不便未能被接走。

杨君侠当晚便赶回学校接了孩子。第二天孩子感冒了。“从那时起我就决定,以后一定要自己带孩子。”她说。

2020年起,杨君侠留在老家带孩子,每天接送孩子上下学。她看到村里很多留守儿童天还没亮就背着书包出门,眼神里透着胆怯,小小的背影显得无比孤单,让人心疼。

在石阡县民政局,杨君侠听说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正开展“童伴妈妈”项目,项目旨在为留守儿童带去陪伴和关爱,她当即申请成为其中一员。

经过培训,杨君侠掌握了儿童教育、照护技巧、绘本阅读指导等专业知识和技能。

正当她兴冲冲地上岗时,现实却给了她“当头一棒”。她是个“外来媳妇”,在本村认识的人不多,家访时常吃闭门羹,甚至被当成“骗子”。

“我们家没有孩子。”一次家访中,杨君侠被一位老人拒之门外,但阳台上晾着的童装却说明了一切。

杨君侠没有气馁,一次又一次地登门。到第三次,老人让她进门了,但依然不理她。

杨君侠耐心地跟老人一起喂牛、喂鸡,还帮着洗碗,见缝插针地聊“童伴妈妈”。

终于,老人愿意和这位“外来媳妇”面对面,也道出了自己的顾虑——因子女在外务工,3个孙辈都靠她一人照顾,任何闪失都不能有。

杨君侠的真诚感动了老人,3个孩子被准许跟这位“童伴妈妈”一起玩游戏。

渐渐地,孩子们跟杨君侠熟络起来,遇到问题时都会找她。

“我每次去家访会给孩子们带一些玩具,给小孩子带积木、黏土,给大一点的孩子带乒乓球、羽毛球,也陪他们一起玩。”杨君侠说。

她发现,相比收到玩具,“陪玩”更让孩子们开心。“对于父母常年不在身边的孩子而言,他们最需要的是陪伴。”

给孩子们打造一个温馨的“家”

除了定期家访,“童伴妈妈”还负责运营村级儿童友好活动阵地——“童伴之家”。

“‘童伴之家’要求周末开放,但我只要有时间就把门开着,孩子们喜欢来这里玩。”贵州省遵义市绥阳县太平村的“童伴妈妈”陈敏说。她负责的“童伴之家”离学校很近,有的孩子放学后会到这里边玩边等家长。

这个“童伴之家”面积约80平方米,有3个房间,陈敏将空间巧妙地划分出几个功能区,比如拼搭区、阅读区、美工区等。

“来这里的孩子,小的有一岁左右,家长带着玩;大的有十三四岁,在这里看书、写作业。”陈敏说。

“童伴之家”会定期开展活动,陈敏还参加了儿童活动设计与组织等相关培训。她带着孩子们做手指操、做手工、跳民族舞,还组织一些户外活动,比如放风筝、拔河等,很受孩子们欢迎。

“童伴之家”平常一般有20多个孩子到来,开展活动时孩子就更多了,多达上百个。孩子多的时候,陈敏便想办法划分出更多活动区域,满足不同年龄孩子的需要。“有时候两张桌子一拉,就可以辟出一块独立的空间,让孩子在这里拼搭、下棋。”

很多孩子在这些活动中变得越来越开朗自信。陈敏记得一对姐妹,刚来的时候头发乱糟糟的,衣服也脏兮兮的,躲在角落里不敢说话,也不跟人玩。她通过家访教她们扎头发、洗衣服,也帮助她们融入集体活动。慢慢地,这两姐妹成了“童伴之家”最活跃的孩子,每天放学都来玩,还会借用陈敏的手机跟在外务工的妈妈视频通话。

“孩子们把这里当成了另一个‘家’,到这里来可以放松,找到乐趣,也交到朋友。”陈敏说。

用心构建关爱乡村留守儿童新模式

陪伴村里的孩子多年,贵州省遵义市习水县庆丰村的“童伴妈妈”钟丹经常会收到孩子们的小纸条或者信件。

“留守的孩子很敏感,有的已经住校了,家访聊天的时候他们不一定愿意多说,而是到了学校给我写信。”钟丹说。

有个10岁的女孩,经常写纸条告诉钟丹,奶奶对她凶了,学校同学嘲笑她了……钟丹发现这个孩子可能面临一些心理问题。她认真地回复了这些纸条,开导、安慰女孩,但钟丹也知道这些问题不是她一个人能解决的。她参加了“童伴妈妈”项目组织的儿童心理学知识相关培训,也积极向项目督导师和专家请教,希望更专业地帮助孩子。

“‘童伴妈妈’们的爱心毋庸置疑。然而,照顾好留守儿童,不仅需要情感投入,更需要科学而系统的培训。诸如沟通交流、倾听诉求、疏导情绪,看似平常,但缺少专业学习,很可能无从下手、事倍功半。”中国乡村发展基金会副秘书长秦伟表示。

秦伟介绍,“童伴妈妈”项目启动10年来,持续为“童伴妈妈”打造培训课程,通过集中培训、骨干培训、实地督导、日常答疑等方式培育“童伴妈妈”。

遵义市凤冈县未成年人保护中心工作人员李银花,便是从“童伴妈妈”成长起来的专职儿童工作者,她对记者说,“童伴妈妈”不是一个人在帮助乡村孩子,她们背后有一条纽带。“童伴妈妈”项目搭建了县乡村三级关爱体系,并以民政局的县项目办公室为核心,联动教育、公安、妇联等多个职能部门,共同构建起乡村儿童关爱服务网。

原文刊载于2025年第8期、4月14日出版的《民生周刊》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