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湖边,造一个动画的“花果山”
更新时间:2025-04-06 23:03 浏览量:2
原载于《中国青年》杂志2025年第6期
在西湖边,造一个动画的“花果山”
文—本刊记者 孔天贺
本刊对花果山传媒的视频访谈
据网络平台数据,截至发稿,电影《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2.25亿元的总票房(含预售),再次刷新了中国动画电影的天花板。这部影片不仅延续了前作《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票房神话,更以极致的视效技术,向世界展示了中国动画工业化的硬核实力。
位于杭州西湖区艺创小镇的浙江花果山文化传媒有限公司(以下简称“花果山传媒”),是我国为数不多可年产一部动画电影的公司之一,亦是这场技术突围的亲历者与推动者。
动画人的“笨功夫”
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天元鼎内大战”和“龙王出场”等场景以震撼的视觉效果征服了观众。然而,短短几分钟的镜头背后,却是花果山传媒旗下露米埃电影特效工作室长达一年的苦战。
花果山传媒创始人 周建敏
露米埃视效总监 耿程远
视效总监耿程远站在公司展厅的白板前,手指轻轻指着电视画面中的动态铁链,眉头微蹙:“‘天元鼎内大战’涉及上千个角色,每个角色都绑着一条需要自然交互的动态铁链。运算压力之大,一度让硬件濒临崩溃。”
面对这一难题,团队选择用“笨办法”攻坚——将角色拆分成20多个文件分层处理,再逐帧整合。这种方式在旁人看来或许效率不高,但团队成员们心里清楚,这是对细节的极致追求。那段时间,工作室里灯火通明,大家紧盯着电脑屏幕,反复调整参数,画面上的铁链在他们的雕琢下也逐渐灵动起来。“我们修改了数十版,耗时三个月才达到导演要求。”耿程远感慨地说,“这不是技术上的创新,而是对技术整合能力的挑战。”
在“天元鼎内大战”场景中,单帧渲染时间长达30小时,面对如此高强度的技术压力,团队通过标准化流程管理,将复杂任务分解为资产建模、灯光设置、粒子特效、合成渲染等数个环节,并通过自主开发的流程工具实现无缝衔接。“这就像接力赛,任何一棒失误都可能导致整个镜头返工。”耿程远比喻道。
此前,露米埃特效工作室就承担过系列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的特效制作,这次与饺子导演“二搭”,工作室组织了一支30余人的团队,负责“天元鼎内大战”和“龙王出场”等许多重要场景的灯光、特效、合成渲染工作。
“相比前作,《哪吒之魔童闹海》的制作难度陡增数倍。”花果山传媒创始人周建敏表示:“以往一个场景里可能只有四五个人物,但是在《哪吒之魔童闹海》里,一些场景里同时有上百个人物出现。”
在长期的创作过程中,花果山传媒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并不断进行技术创新。早在2019年的动画电影《动物特工局》中,他们就自主研发了毛发控制小插件,从1.0版本逐步迭代到5.0版本,功能愈发成熟。在《哪吒之魔童闹海》中,这一插件充分发挥作用,让角色细节变化展现得栩栩如生。耿程远介绍:“在玻璃炸裂、毛发、水火等特效制作的难题上,我们积累了大量技术应用经验,并在这部影片中进行了充分运用。”
《哪吒之魔童闹海》的背后,是138家动画公司、4000余名从业者的协同作战。这种“抱团取暖”的模式,既分摊了人力密集型产业的风险,也彰显了中国动画人的使命感。“没有任何一家公司能独立完成这样的项目,但我们联合起来,就能创造奇迹。”周建敏感慨道。
从《哪吒之魔童降世》到《哪吒之魔童闹海》,花果山传媒用“笨功夫”打磨出中国动画的“硬核”实力。这场技术突围的背后,是中国动画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正如周建敏所说:“经由两部《哪吒》电影,我们向世界证明中国动画的工业化水准,中国人完全有能力制作世界领先的作品。”
让传统文化“活”起来
在技术突破的同时,花果山传媒将目光投向了传统文化的深度挖掘。周建敏直言:“我们的目标并不是要成为中国最大的动画制作公司,而是成为传统文化IP的孵化平台。”
《苏东坡》动画项目正是这一理念的缩影。周建敏谈及此项目时满怀热忱:“苏东坡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符号,他的故事充满魅力,我们希望借助现代动画技术,让其走进更多年轻人的视野。”杭州,这座历史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为花果山传媒提供了丰富的创作灵感。耿程远说:“大运河、西湖等都承载着无数精彩故事,等待我们去挖掘。”
《苏东坡》动画项目,不仅是对苏轼生平事迹的再现,更是对其人生哲学和文化精神的深刻诠释。动画项目将严谨考据《东京梦华录》《清明上河图》等宋代文献和宋画史料,结合苏轼的诗词作品及其“君子若水,因物赋形”的人生智慧,通过苏轼在杭州、黄州、惠州、儋州等地的生活经历,传递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引导正向价值观。花果山传媒力求在动画中重现宋韵文化的璀璨繁华,还原一幅生动、真实的宋代生活画卷。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让苏东坡的形象在动画中鲜活起来,团队深入研究历史资料,对苏东坡的形象进行了多番设计与尝试。在风格选择上,既参考了传统画作,又融入了现代审美元素,力求打造出一个既符合历史又能吸引年轻观众的苏东坡形象。
团队还积极开展内部测试,邀请各年龄段学生参与,广泛收集他们的反馈。“年轻人的视角独特且敏锐,他们的意见对我们优化设计至关重要。”周建敏说道。通过这种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模式,确保作品在保留传统文化精髓的同时,也符合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除了动画,花果山传媒还计划开发一系列与苏东坡相关的衍生品,并将其融入文旅产业中。他们与杭州西湖文旅合作,计划推出“东坡主题游览路线”,让观众在观影之余,还能亲身体验苏轼曾经走过的路,感受他的文化气息。“我们希望这种‘观影+实地体验’的文旅融合模式,有望像《长安三万里》带动西安文旅一样,让杭州因苏东坡这一文化IP吸引更多游客,带动文旅产业的发展。”周建敏称。
目前,动画剧集《苏东坡》已正式签约,计划于2025年第三季度上线。花果山传媒期望通过此片传承创新传统文化,让其“活”起来,走进人们生活,展现中华文化魅力,焕发新生机。
让中国动画“温暖世界”
在杭州艺创小镇的办公室里,周建敏看着桌子上摆放得整整齐齐的手办说:“我们的使命,是用动画让世界感受到东方文化的温度。”
周建敏深知,动画虽不直接解决人们吃穿住行的基本需求,却能在心灵层面给予慰藉。当人们心情低落时,脑海中浮现的动漫人物能成为精神支柱,这正是他们所追求的价值体现。在周建敏看来,卓越的IP和文化产品需兼具艺术表达与精神内核的深度共鸣,以及极具创意的表现形式。
“当锁链化作花瓣飘散时,那种视觉震撼不分国界。”耿程远的这句话,点明了中国动画的竞争力所在——“用世界语言讲中国故事”。为了实现中国动画的全球化,花果山传媒以“三轮驱动”战略布局未来:在IP孵化层面,深挖传统文化宝藏,从中华悠久历史中汲取灵感;开发衍生品,探索“电影+文旅+商品”模式,拓宽产业边界;开展职业教育,与网易等大厂合作,致力于培养既懂技术又有文化使命感的复合人才。
公司以《深海》《青蛇劫起》等IP为尝试,探索电影、实景娱乐的同步开发。“我们正与游戏团队合作,未来或实现影游同步上线。”周建敏透露。
面对国内数字艺术人才短缺的痛点,花果山传媒与高校合作开设产教融合基地,课程由一线大厂资深从业者设计,就业率达90%。“5个月培训即可让零基础学员胜任基础岗位,优秀者直接留用。”周建敏表示,这一模式既为公司储备人才,也为行业输送新鲜血液。
杭州的政策红利为这场文化远征提供了底气。花果山传媒是“杭州文创青云榜”上榜企业,其成长历程恰似杭州文创生态的生动缩影。从初创时在西湖区数字内容产业园享受到的政策扶持,到参与杭州“之江编剧村”的产学研联动;从获得杭州市文创基金专项投资,到借助中国国际动漫节平台链接全球资源,每一步都离不开杭州“政策赋能+生态孵化”双轮驱动的文创产业战略。
周建敏细数扶持政策:“近亿元动漫专项资金、人才公寓月租千元、落户‘一站式’服务……杭州给了我们敢做梦的底气。”在“八八战略”指引下,杭州以其独特的优势为花果山传媒等文创企业铺设了一条快速发展之路。这些政策不仅激发了企业的创新活力,更为中国动画的国际化进程注入了强劲动力。
从《哪吒》系列电影的技术攻坚到《苏东坡》的文化赋能,花果山传媒以创新为骨、以文化为魂,书写着中国动画的新篇章。正如周建敏所言:“我们的使命不仅是做好动画,更是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温暖世界。”在这条路上,花果山传媒等一众动画企业已迈出坚实的一步,而中国动画的全球化征程,或许才刚刚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