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家精神通达儿童
更新时间:2025-03-31 10:33 浏览量:1
科学家精神的培育是青少年科学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小学阶段,科学课程和道德与法治课程都涉及科学家精神的培育。如果说科学课程侧重科学知识和技能的学习,并在其中渗透科学家精神,那么道德与法治课程则是侧重科学态度和科学精神的培育,通过选用贴近学生生活的科学知识、案例和故事等培育科学家精神。在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教材的修订过程中,编写组对原来科学教育的内容进行了扩充,教材相对集中地进行科学教育。
科学教育内容的编写涉及多个环节,充分体现了编写组的集体智慧。首先,明确单元及内部各课的编写依据和目标定位。其次,梳理相关内容与科学课程及其他年级的衔接与区分。第三,确定单元及各课内部的逻辑关系和编写要点。第四,寻找各板块的知识资料和生活素材。第五,进行内容的活动化和生活化设计。第六,根据编写组和审查专家的意见进行多轮研讨和修改。最后,根据教材试教试用、一线教师意见征集和各类审查意见进一步完善。
回顾整个科学教育内容的编写过程,编写组几易其稿,内容细节的完善、学习活动的调整和语言文字的打磨更是不计其数。
如何让科学家精神通达儿童并培育科学家精神,是编写组一直在思考的问题。
第一,拉近学生与科学家的距离。教材让学生从一般意义上了解科学家群体及其品格,还特意设计“他们离我们并不遥远”等内容,让学生切身感受科学家就在我们身边。此外,还尝试以此激发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动机。这个目标的实现并不容易,一直困扰着编者组。在一次编写组的研讨会上,直到有教师提醒科学家也有童年,这个难题才真正得以解决。编写组将“童年”作为连结学生与科学家的桥梁,让学生真实地感受到科学家并不神秘,科学家精神并非遥不可及,即使是小学生也可以拥有。于是教材以具体人物事例,引导学生从科学家的童年故事中探究他们的好奇心、对知识的渴望和坚持不懈等精神品质。通过“童年”这个桥梁,教材实现了学生和科学家的天然联系,不仅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走近科学家,了解他们的精神品质,还可以激发学生讲科学、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动机。
第二,寻找科学家精神的具象载体。科学家精神不能以抽象的形式呈现,为了让其真实可感,编写组尝试以知名的科学家为载体。然而,如何选择科学家却是令编写组很是头疼的一件事情,因为知名的科学家太多了。站在科技强国的时代大背景下,编写组认为胸怀祖国和心系人民是科学家最重要的精神品质。因此,编写组在选择科学家时既要考虑科学家是否取得了重大的科学成就,还要关注他们是否具备胸怀祖国和心系人民的精神品质。为了不限制学生的探究,教材还通过开放式的活动设计让学生去寻找自己感兴趣的科学家,并探究他们的精神品质。
第三,兼顾内容的科学性与趣味性。科学单元必须保证内容的科学性,这不仅是教材质量的基本要求,也是培育科学家精神的内在要求,因为求真本身就是科学家精神的重要部分。在教材编写中,为了保证内容的科学性,编写组不仅查阅了大量的权威资料,还请教了相关领域的学科专家。比如,为了核实雷声和闪电产生的原理,编写组不仅查阅相关的资料,还虚心请教高校物理学科的教授,请他们审读内容。当然,小学教材仅有科学性还不够,还必须具有一定的趣味性。教材还设计了多样的活动情境,让学生在有趣的活动中体验科技如何改变人们的认识。(作者章乐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南京师范大学道德教育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统编小学《道德与法治》教材中段编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