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国产动画,被忽略的「声音」

发布时间:2025-08-05 09:51:00  浏览量:3

" 不吐不快。"

预计阅读时间 8 分钟

作者 / 谛听

本文由 编辑

在国产动画创作中,不同环节的发展总是不平衡的。当我们在 2025 年大谈中国动画时,可能会聊起画面质量、剧情节奏、人物关系、甚至宣传运营、衍生开发,但与动画内容本身密切相关的 " 声音行业 " 却往往被忽略。

配音、音乐、音效、混音、主题曲……复杂多样的 " 声音 " 看不见摸不着离不开,涉及上千名相关从业者,却总是以两种极端形式出现:" 有声儿就行 " 和 " 浑然天成 ",有的人在声音的流水线上混日子,有的人用声音理解故事诠释艺术。

有果必有因,从市场端来看,声音的质量,已经成为决定动画成片评价的重要因素,但在创作中 " 声音 " 的位置依旧尴尬。视觉驱使的创作习惯,让很多主创人员总是把声音当作随意的陪衬。画面质量日渐精进,视觉奇观层层突破,剧本创作也开始进入主流评价视野,但声音被忽略的情况并无改善。

是时候关注一下国产动画的 " 声音 " 了。

谁在装聋?

大多数动画的声音创作,处于一种不怎么加分偶尔减分的状态,显得毫无存在感,最核心的原因是声音环节在国产动画制作流程边缘化的定位。

首先,99% 的国产动画都是以外包合作的形式进行声音创作,即与配音工作室、音乐工作室、音响后期工作室等进行合作,这些工作室也会同时承接数部甚至数十部动画作品声音环节的制作。当然,专业的事交给专业的人来做没毛病,电影、电视剧、游戏等也常用这种合作方式。但外包合作的模式意味着更高的沟通成本,对于很多动画导演来说是无瑕投入精力参与的,甚至可能只会在早期选选主角的试音,对关键情节相关声音提提反馈,更多声音环节都是差不多就行,尽量交给执行导演、制片进行统筹,其他的全靠合作声音团队的良心。

当然,也不是所有导演都不愿意参与声音环节,主要的问题是不懂不知道该怎么参与,并不能提出有效反馈,毕竟声音表演、音乐创作、音响后期都是有门槛的,甚至需要些天赋和童子功,在当下动画导演人才构成中,多数是美术出身的,在音乐方面的知识储备并不够专业。既然提不出高质量反馈,只说 " 我觉得不够 "" 我觉得有点过了 "" 再改改行不行 " 这种反馈还挺尴尬,那还不如直接装聋,放弃对声音环节的过多评价。

主创们有意无意的忽略,直接导致了声音创作出现三大问题:创作时间短、预算超压缩、合作超细分。首先是创作时间问题,动画制作流程不规范,很多动画作品都是要改到上线当天凌晨的,即使先审后播,也无法改变这种一直改起来没完的毛病。声音环节的配音录制和音乐音效制作基本都是看半成品甚至分镜做的,这就直接影响了声音与动画内容的关联性,对于声音创作者来说也是有心无力的。而作为后期守门员环节的音效、混音,那更是赶时间,交片压力很大,根本来不及抠细节,镜头上过多的修改也会影响声音创作的连贯性。如果是动画制作团队剪辑师输出成片,更是会对声音创作的最终质量产生影响。

不被重视也直接压缩了声音创作的预算,一季 1-2kw 报价的动画,全部声音环节的制作预算可能只有 30-50 万,续作还可能因为新编曲需求少而继续压缩。对于一些低质量动画,那声音环节的预算可能就更低了。这是一件很可笑的事情,经常有动画作品编剧预算不到 3%,声音预算不到 3%,然后宣发 0 预算,剩下 90% 的钱都用来死磕画面,甚至老板还有自己卖车卖房倒贴的,然后磨叽好几年做出一部处处不及格的动画,也不知道是什么毛病。

虽然声音环节贯穿全作,但差不多就行、有声就行成为很多国产动画出品人、制片人和导演的共识。战略上的忽略,那么 " 声音交给谁来做 " 就变成了一件无所谓的事情,谁来接声音合作,成为一件商务主导的事情而非考虑创作风格和质量。

我们能看见部分平台出品的作品,无论什么作品,音乐音效环节都会交给他们的关系户合作方,动画制作团队没有选择权。这很好理解,没有制作团队能理直气壮的拒绝出品方塞人,也完全没必要拒绝,毕竟本来就不在意,又不太懂,又时间短,能交工就行,谁做都一样。当然塞人的也会给出合理的理由:便宜、我合作惯了、你有什么要求尽管提。就那个质量的团队能提什么要求呢?而且这点小事儿你敢卡甲方的人,那甲方就敢卡你的项目和结算,毕竟人家的关系更亲密。

当然,更多项目是出品平台是不会过多干预制作环节的,那么制作公司的老板们就会钦点商务会哄自己开心的声音团队,甚至导演都无权决定合作方。哄一哄就给活儿,老合作伙伴得给活儿,做得好的也得搞个来兜底儿,于是我们能看到很多动画作品的音乐音效混音环节,本来只需要 1-2 个工作室就可以完成的,结果要分成 5 个以上工作室合作。这家做一点,那家做一点,最后再找个老实人汇总一下,那导演的反馈提出来到底该谁来改?最终的呈现效果到底该谁来对作品负责?接这万八千块钱的一点活儿凭什么给你用心做?答案是显而易见的。

谁在作哑?

制作团队不爱管的声音,有时会被平台方以宣传导向的名义接管。当对声音的宣传需求大于制作需求时,声音和作品本身可能就会开始割裂起来,整体关联性出现问题。比如为了噱头,有的作品会选择 N 种方言配音,N 种语言配音,CV 的选择不贴脸就算了,作品的故事设定跟方言有什么关系吗?就动画的制作质量有必要花这么多钱反复配音吗?有任何宣传效果吗?有任何观影需求吗?有些作品还会根据甲方的恶趣味进行音乐创作,制作团队中规中矩做动画,OP、ED 开始发疯,直接劝退普通观众,堵死了作品大众化的窗口。

除了这些极端行为,更多作品的声音创作者,在无人在意的边缘地带,流水线般做着辛苦活儿。配音是原声出演棒读的,编曲是经典和弦排列组合的,音效是固定音效库随便选的,混音就是音轨压在一起音量都懒得调的。

但他们还在每天忙个不停,不停的做项目,不停的修改,不停的赶时间。国产动画激增的分钟数需求并没有给相关的声音产业人才留出足够的成长时间,这个行业的收入也养不起太多经验丰富的人才。很多年轻的声音创作者没有时间学习,更没有机会学习,没有人教他们该怎么做该怎么改,他们也没有时间真的坐下来用心创作声音。

受到预算和周期的限制,在国产动画领域,很多音乐是电子乐,配器是极少的,实录是稀有的,AI 音乐的出现也让低预算音乐变得更加劣质。在音响音效方面,不考虑观众作为接受者的需求和体验,一味的追求速度没有细节,缺少自然声和效果声。即使是国产动画最常见最喜欢做的打戏,很多音效师依然做不出空间上的纵深感,打不出拳拳到肉的效果,无法实现音画统一。

声音后期的发展速度追不上动画画面的快速进步,铁打的配音导演,流水的配音演员,铁打的音乐总监,流水的三方外包。只有少数 S+ 项目会给声音创作足够的预算和时间,更多的声音随着一部部中低质量动画作品在市场中沉沦。

把声音还给动画

当然,还是有动画重视音乐的,至少近几年比十几年前网络动画发展初期连 OP、ED 都没有的时代好多了。优质的动画作品和声音创作互相成就,热门作品的热门角色带火配音演员,让他们有了自己的声音表演粉,而通过他们的演绎,也让角色真实的突破次元变得鲜活。

经典的音乐给动画出圈最好的助力,《斗罗大陆》小舞献祭一首《不舍》唱哭无数观众,《灵笼》的《大黑天》一响燃爆全场,《狐妖小红娘》的《梦回还》看遍万水千山,《剑来》的《知我》尽是书生意气,《斩神》的《过长夜》横刀守苍生,《凡人修仙传》的《凡人》遁出红尘不问归程……不同类型的动画都可以找到适合的音乐风格。

围绕国产动画创作的声音也在走出自己的路,从线上到线下,做见面会、进 livehouse、开音乐会……声音作为一种特别的可以独立传播的体裁,无论是配音还是音乐,都用自己的方式加强与观众的进一步链接。《沧元图》朝阳向你音乐节

动画本就是一门视听艺术,很多经典作品传颂多年,可能剧情本身都被观众淡忘了,但经典旋律响起依然让人热血沸腾,仿佛重回虚拟世界,重拾年少看动画的心境。声音是动画创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需要表演,可以表达情感情绪,渲染气氛,突出时代地域文化的特殊性,强调关键剧情,更有自己的蒙太奇意境。动画作品是视觉与听觉的互补融合,没有高质量的声音创作就难以创作优秀的动画作品。

经!典!

但当下,大多数动画尤其是动画剧集作品对声音的态度并不乐观,从预算、到选择合作方、到素材支持、到制作周期、到沟通反馈,每个环节都问题颇多。如果是真心想提高动画作品的总体质量,那重视声音应该被提上日程,即使是小成本低预算的动画作品,声音也不该是减分项,声音上做出彩的成本往往比画面和故事出彩成本更低,也没那么卷。

声音可能不能雪中送碳,但一定能锦上添花。低质量的作品很难因为声音出色就成为爆款动画,但想成就经典作品,必然需要优质的声音配套。动画的声音质量,在作品中就是创作者对外发声的音量,不要让你的声音在市场被淹没。

注:文中部分配图来自万能的动画《白箱》,图文无直接关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