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在英语世界的一隅,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关切已成为一张全维度网络

发布时间:2025-10-30 17:04:25  浏览量:1

10月3日至4日,由英国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主办的“挑战的叙事:英语语境下的中国儿童文学”研讨会在利兹大学举行。来自英国、中国、美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的近三十位中国儿童文学研究者、翻译家、作家、插画家、教学工作者、出版人围绕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创作、插图、研究、翻译、出版、推广等话题,探讨英语世界有关中国儿童文学的各项议题:如何界定中国儿童文学,如何在中文文学、东亚文学、世界文学之间定位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全球化”程度如何?中国儿童文学走向世界带来了什么,是否也存在隐忧?英美受众对译介中国儿童文学的接受度如何?哪些主题、作者、文类最易或最难跨越文化边界?是否存在完全无法逾越的题材壁垒,这种境况随着时间推移发生了怎样的变化?在英语语境下,中国儿童文学的出版人、教师、译者面临哪些特殊挑战?未来应如何提升英语世界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参与度?

浙江外国语学院教授赵霞应邀为研讨会做主旨报告,她以《文学真诚与当代中国儿童小说童年伦理的再想象》为题,探讨了文学真诚作为一个儿童小说童年伦理范畴在当代中国儿童小说作品中的体现、困境及其反思。赵霞指出,当前中国儿童小说写作面临的许多问题,既是审美的,也是伦理的,但在更为根本的层面上,它是伦理的。不深入思考和努力解决这一伦理层面的表现困境,儿童小说很难完成新的艺术突破,也很难打开朝向当代童年新现实的有效艺术路径。

赵霞在报告中首先讨论、界定了儿童小说的童年伦理、作为童年伦理的文学真诚等基本概念。她指出,作为近年来在童年研究领域兴起的跨学科概念,童年伦理(childhood ethics)指向一切涉及童年事业的伦理考虑,但该词本身迄今尚无权威界定。实际上,在不同的学科领域,童年伦理的所指往往也有所不同。基于学者约翰·杜威和詹姆斯·塔夫茨在《伦理学》一书中就“伦理”一词提出的经典界定,结合当代童年伦理研究发现,赵霞将儿童小说中的童年伦理界定为“儿童小说中传递出的关于一切行为之于儿童之善恶、对错的判断集合”。在此基础上,她进一步指出,在儿童小说的整个童年伦理体系中,朝向童年的文学真诚构成了重要的伦理基底。她援引特里林关于文学真诚主要是指文学作品中“言语表达和真实感受的一致性”的界定,指出在儿童小说朝向童年的讲述中,难以实现的恰恰是这种语言表达和真实感受的一致性。人们觉察不到的或许是,长久以来,儿童小说在不知不觉中有意维持着两者之间的不一致性,个中原因意味深长。

赵霞以近年出版的中国儿童小说作品为例,结合具体的文本解读,提出了由于文学真诚问题导致的童年伦理困境在儿童小说叙事中的三种典型体现。一是规训叙事,意指儿童小说在朝向儿童讲述时带有鲜明的规训语气,这种语气既可能属于成人讲述者,也可能被儿童讲述者认同,进而成为他们自己的声音。相比之下,这类儿童小说叙事中的文学真诚问题辨识度最高。二是讲演叙事,意指儿童小说中的人物行动和语言均带有可见的讲演感,与之相伴随的往往是一种语言运用的外溢或夸张。这是儿童小说的常用叙事。三是惯性叙事,意指儿童小说往往更倾向于遵循自身文类的许多语言和表达惯例,而较少去寻求如何用准确、独特的儿童文学语言传递其中成人和儿童角色的内在真实感受。某种程度上,规训叙事和讲演叙事也可被归入广义的惯性叙事,但在儿童小说中,存在着更多难以觉察和判断的惯性叙事现象——比如儿童小说用于表达哭泣、安慰、愤怒、沉重等行为、感受的惯性语言,在大量作品中不断复现、强化,进而导致文学表达真诚度的减弱。有意思的是,当成人文学作家跨界转向儿童文学的写作时,也易陷入儿童小说的这种叙事惯性,这一现象引人深思。

为什么儿童小说的叙事很容易在朝向童年的文学真诚方面产生缺陷?赵霞认为,一部分原因在于成人对儿童理解现实复杂性的能力不够信任,自觉或不自觉地认为有必要通过一定的简化或夸张,以帮助儿童领会这些现实的内涵。另一部分原因则在于,朝向儿童的文学真诚本身是一个十分复杂、深刻的文学议题。赵霞充分肯定了当代儿童小说作家写作出发点的真诚,但她指出,儿童小说的真诚伦理远不仅仅是指作家照着所想而写,而是指向一个此刻讲述着的孩子在自我完整实现的基础上得以保持所述与感受的一致,指向一个此刻讲述着的个体在自我完整实现的基础上关于童年的讲述与感受的一致。她指出,对作家而言,要在儿童面前保持一种深刻的真诚,并在理解和讲述童年时坚持这种真诚,需要才华、智慧和巨大的努力。同样以近年出版的儿童小说文本为例,赵霞指出了这些作品如何得以在文学的讲述中保持言说内容与真实感受的一致,进而抵达一种深刻的文学真实。

与会者围绕赵霞主旨报告中提出的“文学真诚”议题进行了进一步的对话交流,并在随后的研讨中,就中国儿童文学研究前沿、中国儿童文学双语阅读与写作、童书插图、中国儿童文学翻译、海外图书馆与学校教学相关工作、中国儿童文学国际传播等话题,展开了一系列丰富、深入的探讨。大家也对中国儿童文学提出恳切的期望,例如希望中国儿童文学的对外翻译和传播更文学,更踏实,更加理解、重视自身的插图艺术传统,大家也希望读到更多反映中国当下城市儿童生活的好作品。

赵霞表示,与会者对中国儿童文学和汉语的热情鼓舞着她,“这也是我第一次强烈地感到,在英语世界的一隅,对中国儿童文学的关切已渐渐集成为一张涵盖翻译、创作、研究、教学、阅读、出版、推广等全维度的网络。我曾在文章中写到,也与我的同行朋友们一再说起,在海外,有这样一小群边缘的人们,他们热爱汉语和中国儿童文学,默默地关注它,宣扬它,为它发声、鼓劲。与此同时,也是这些人们,对中国儿童文学怀着最真诚的期望,希望它在清醒的自我认识和思考中,不断走向更远大的境界。”

据悉,基于此次研讨会成果,利兹大学当代华语文学研究中心电子学术期刊《中文写作:当代华文文学期刊》(Writing Chinese:A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Sinophone Literature)将组织出版中国儿童文学专刊,在国际范围征集相关成果,集中呈现中国儿童文学在英语世界的研究、翻译、创作、教学、推广等各个方面的丰富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