唠叨最是为母忌
发布时间:2025-10-30 16:37:02 浏览量:1
上个周末,让学生写了一篇作文《我的家人们》,目的之一是想通过孩子们的作文了解一下他们的家庭。我逐字逐句的进行了批阅,结果发现了一个现象,很多孩子用“唠叨”这个词语来描述自己的母亲或者奶奶。在孩子们的叙述中,她们唠叨的内容五花八门,归根结底,无非就是不放心孩子们的学习、生活和成长。
母亲适当的提醒能让孩子更好地成长,但过度唠叨却可能会给孩子带来不少不利的影响。
第一个大的方面是影响孩子的心理成长。打击自尊心和自信心。母亲反复唠叨,其实是对孩子能力的一种不认可,会让孩子觉得自己做不好事情,久而久之,孩子的自尊心就会受到伤害,也会开始怀疑自己的能力,变得不自信。比如孩子考试没考好,母亲一直念叨,孩子就可能会觉得自己很笨,以后学习也没有动力了;破坏健康心理环境。长期被母亲唠叨,孩子的心理会产生消极、负面、偏激的因素。就像《西游记》里的唐僧,唠叨得让孙悟空都受不了,孩子也一样,可能会因为母亲的唠叨出现心理上的问题,影响健康心理环境的塑造。
第二个大的方面是削弱孩子的能力发展。减少责任感和独立性。如果母亲经常唠叨着给孩子讲道理、提醒孩子做事,孩子就会产生依赖心理,觉得反正有妈妈提醒,自己不用操心。这样一来,孩子就缺乏责任感和独立性,变得不上进。比如孩子早上起床,母亲总是唠叨着让孩子整理书包,时间长了,孩子自己就不会主动去做这件事了;失去自主性和独立思考能力。母亲唠叨时往往会把自己的意见和决策强加给孩子,孩子就会习惯听从母亲的安排,而失去自己的判断力和决策能力,难以适应社会的变化和挑战。
第三个大的方面是破坏亲子关系。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孩子会觉得母亲的唠叨是一种毫无营养的重复,会消磨自己的耐性、耽误时间、影响心情,从而对母亲产生抵触和反感情绪,导致亲子关系逐渐疏远。比如孩子和母亲之间可能会因为唠叨而减少交流,关系变得冷淡;引发“超限效应”。唠叨是一种过多、过强、过长的异常刺激,容易引起孩子的“超限效应”。就像母亲一直催孩子洗手吃饭,反而会让孩子更不愿意去做,甚至会故意拖延。时间长了,孩子可能对母亲的话都不再重视了。
母亲的唠叨对孩子的影响还是挺大的,作为母亲,最好能多理解孩子,学会控制自己的情绪,用更合适的方式和孩子沟通。
母亲唠叨的核心原因可归结为心理、生理及现实沟通三方面,本质是爱与焦虑的混合表达。
从心理层面而言,唠叨可能是爱与焦虑的投射。在保护欲的驱动下,母亲将“多说一句”视为保护子女的方式,尤其是经历过匮乏年代、经历过荒废学业的母亲,会想着通过反复提醒来避免子女重蹈覆辙;对衰老和失控的恐惧,促使母亲通过唠叨来维持对生活的掌控,或彰显自身在家庭中的价值,以满足自己控制感的需要;将子女视为精神支柱,唠叨成为维系情感联结的主要方式,尤其社交圈缩小的母亲,不自觉的会将唠叨作为情感寄托。
从生理层面而言,唠叨可能是由衰老引发。记忆力下降、听力衰退、身体机能下降,让她们觉得需要通过重复表述来确认信息传递,通过“邀功式”唠叨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从现实层面而言,唠叨是不少母亲的沟通方式与关系模式。母亲试图通过唠叨来维系家庭影响力,却因价值观差异被子女视为“干涉”;过度亲密的母子、母女关系可能演变为控制与反抗,唠叨成为权力争夺的工具;无兴趣爱好或者兴趣爱好少的母亲容易因孤独感而加剧唠叨,将所有注意力集中于子女身上。
唠叨的本质是爱与焦虑的混合表达。保护自己的孩子是母亲的天性,本无可厚非,但切记“过犹不及”,做母亲的要学会放手,要相信自己的孩子,孩子的潜力远远超过我们的想象。不必要太过于焦虑孩子的生活和学习,担心孩子的成长,即使孩子摔了跤吃了亏,也没关系,毕竟“吃一堑长一智”。这就好比一棵树,束缚得太紧了,可能反而长不好,被束缚的地方可能留下深深的伤痕。
在我们家乡,有一句俗话:“胶多不黏,话多不甜”,值得做母亲的人好好品味。我们爱自己孩子不错,但真要懂得适度,不要因为自己的唠叨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做母亲的人,不妨好好想想唠叨对子女的危害,不妨学习一些沟通技巧,不妨培养一些兴趣爱好,不妨学着相信自己孩子的能力。
作者:赵金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