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变“成人巴士”!露骨广告精准投放儿童界面,家长已炸锅
发布时间:2025-10-29 17:17:00 浏览量:2
“妈妈,我想看动画片!”孩子伸出小手,眼巴巴地望着你。
你掏出手机,熟练地打开那个信任已久的宝宝巴士儿歌APP,期待着孩子进入充满童趣的欢乐世界。
但就在开屏的瞬间,你的血液凝固了——屏幕上赫然显示着“三女共侍一夫,每月50万生活费” 的露骨文字,配图是一名穿着暴露的女士躺在床上,嘴里塞着红布。
这不是恐怖片开头,这是发生在2024年10月28日的真实事件。
1
事情发生后,无数家长在社交媒体上发出了自己的震惊与愤怒。
一位母亲写道:“我三岁的女儿指着屏幕问‘妈妈,那个姐姐为什么没穿好衣服?’我竟无言以对。”
根据媒体报道,这些问题广告主要集中在宝宝巴士的安卓客户端。
更令人气愤的是,这些广告的设计极具欺骗性——当用户试图点击“关闭广告”时,反而会触发进一步跳转,引导至短视频平台的美女跳舞视频、不明软件下载页面,或进入“黑色小说”等不良内容。
有用户录屏显示,折腾了接近半分钟才得以退出。
这种设计显然利用了儿童行为的不可控性,正如一位家长无奈表示:“大人可以等五秒跳过,小孩不一定做得到。”
想想看,当你把孩子独自留在手机前片刻,以为他在听儿歌学数字,实际上却可能在被迫观看这些低俗内容,这是何等的愤怒与无力?
2
事件曝光后,宝宝巴士品牌客服首次回应,表示非会员状态下APP内确实会展示由第三方平台投放的广告,但平台会对广告内容进行审核监督。
客服解释称,审核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如出现低俗等不适宜的广告属于“异常情况”,可将问题反馈给技术部门处理。
这样的回应,你接受吗?
在事件持续发酵后,10月29日上午,宝宝巴士相关负责人向澎湃新闻作出了正式回应,承认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广告,并对用户使用体验受到影响表示“诚挚的歉意”。
宝宝巴士承诺,已采取两项整改措施:
一是第一时间下线相应平台上的所有广告,并与平台沟通完善审核屏蔽机制;
二是自行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对第三方平台无法监控的广告主实施强制拦截。
道歉来了,整改措施也公布了,但伤害已经造成。更重要的是,这暴露了宝宝巴士乃至整个儿童内容行业深层次的商业模式问题。
3
这起事件精准击中了宝宝巴士的盈利模式——一个曾被证实高度依赖广告的模式。
根据宝宝巴士2021年提交的创业板招股书数据,当时公司的主营业务收入结构中,APP广告合作推广占比高达70%以上。
其主要的变现方式,即通过接入百度、谷歌等第三方广告联盟,在APP启动、切换等环节展示广告获取收益。
这种免费+广告的商业模式虽然帮助宝宝巴士在2021年上半年实现了全球平均月活跃用户9359万的成绩,快速实现了流量变现,但也埋下了巨大隐患。
一位业内人士透露,APP开发者为了最大化收益接入第三方广告SDK后,往往难以完全控制广告联盟推送的具体内容。
“有些广告主账户会偷偷耍手段(违规投放)”,当这些低俗、违规的广告内容渗透时,作为平台方的宝宝巴士首当其冲,承担了审核不严的责任。
换句话说,宝宝巴士一边享受着广告带来的巨额收益,一边却未能承担起相应的内容审核责任。
4
值得注意的是,有用户对比发现,苹果和华为系统的宝宝巴士APP并无此类开屏广告,或广告管控相对严格。
这进一步表明,该问题可能集中在特定的第三方广告SDK以及部分安卓应用生态的监管漏洞上。
宝宝巴士作为一家拥有“奇奇”“妙妙”“超级宝贝JoJo”等强IP的儿童内容巨头,其核心资产是亿万家长用户的绝对信任。
一旦这份信任因内容审核的失控而崩塌,其IP矩阵和衍生品业务的未来发展也将蒙上阴影。
湖北炽升律师事务所律师吴兴剑指出,此类低俗广告的发布已涉嫌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
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对其平台上的广告内容负有法定审核义务。对于违反规定的广告,平台应主动禁止发布。
问题是,为什么总是在问题发生、舆论哗然后,监管才姗姗来迟?为什么儿童保护总是让位于商业利益?
5
面对儿童APP中的低俗广告威胁,我们作为家长不能坐以待毙。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保护措施:
立即检查孩子使用的所有APP,特别是免费版本,观察是否有异常广告出现。不要假设任何APP是安全的,亲自测试每一个环节。
选择付费版本或可靠的无广告替代品。虽然这意味着一笔额外开支,但孩子的心理健康更宝贵。有时,付费版也不一定完全安全,仍需保持警惕。
启用青少年模式和安全过滤功能。建立“白名单+青少年模式”的双保险策略,尽可能限制孩子接触不良内容的机会。
与孩子保持开放沟通。教育他们识别不当内容,并在遇到时立即告知家长。让孩子明白,遇到奇怪的广告不是他们的错。
积极投诉举报。遇到不良广告立即录制证据,通过APP内客服渠道反馈,或向市场监督管理部门投诉。只有我们发声,才能推动改变。
有家长在社交媒体上愤怒地表示:“我们给孩子手机是想让他们学习知识,而不是被商业套路洗脸。”
宝宝巴士的信任危机,不仅仅是一家企业的品牌危机,更是整个儿童数字内容行业商业道德的反思契机。
在商业利益和儿童保护的平衡木上,企业不能走得如此摇摇欲坠。我们的孩子,值得一个更干净的数字童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