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巴士被曝推送低俗广告 儿童网络权益谁来守护?
发布时间:2025-10-29 17:08:55 浏览量:2
海闻社观察 “专为0-8岁儿童设计”的早教APP开屏即弹出“三女共侍一夫”的擦边标题,着装暴露的人物画面与儿童儿歌旋律形成刺眼对比——近日,宝宝巴士旗下“宝宝巴士儿歌”APP因推送低俗广告引发家长群体强烈愤慨,儿童数字内容平台的安全底线问题再度成为社会热议焦点。
家长爆料:儿歌APP藏低俗广告 误触下载防不胜防
此次事件源于多位家长的集中投诉。有网友反映,家中孩子使用的手机近期频繁出现陌生软件,溯源后发现均是孩子误点“宝宝巴士儿歌”APP广告所致。该网友提供的截图显示,APP开屏广告不仅包含低俗擦边直播推广,部分广告标题直白露骨,更存在“关闭键极小”“反复弹窗无法关闭”等设计,未成年人极易误触跳转至不良页面或触发自动下载。
事实上,这并非宝宝巴士首次因广告问题引发争议。家长杜女士向媒体透露,早在去年9月就曾发现该APP推送露骨情色视频广告,当时已直接卸载软件;另有家长称今年3月孩子使用时,弹出的“女鬼”形象擦边广告将孩子吓哭,且连续关闭四次仍无法退出。随着更多家长在社交平台分享类似经历,事件迅速发酵并引发舆论关注。
有律师指出,此类低俗广告已涉嫌违反《广告法》,该法明确禁止广告包含淫秽、色情内容,且要求广告经营者建立健全审核制度。平台作为广告发布者,对内容负有法定审核义务,不能以“第三方投放”为由推卸责任。
企业致歉:下线全部广告并研发拦截功能
在舆论压力下,宝宝巴士于10月29日发布正式回应。品牌负责人承认问题广告为第三方平台接入,对用户体验造成的影响表示诚挚歉意,并披露了具体整改措施:第一时间下线涉事平台全部广告,与第三方广告平台沟通完善审核屏蔽机制;针对无法监控的广告主,已研发广告强制拦截功能实施精准拦截。
值得注意的是,宝宝巴士的广告变现模式被指为问题根源。公开数据显示,该企业2018至2020年广告推广收入占营收比重均超70%,2020年更是高达76.76%。产业时评人张书乐分析,早教APP高度依赖广告营收的模式本身存在悖论,其广告多以家长为消费目标,不仅易让儿童产生认知误区,更可能因流量变现压力放松内容审核。
不过,企业的致歉和整改并未完全平息质疑。有家长提出,此次整改措施证明平台具备技术防控能力,此前的“审核疏漏”实则是对儿童权益的漠视。多位用户表示,将持续关注整改效果,暂不恢复使用相关APP。
官媒发声:不能简单“甩锅”第三方 机制失效才是关键
针对此次事件,人民网于10月29日发布热评,直指问题核心在于“儿童网络保护机制的系统性失效”。评论指出,宝宝巴士客服最初“审核难免疏漏”的辩解毫无说服力,即便问题广告来自第三方,平台的审核机制失灵和拦截责任缺位也难辞其咎。
评论强调,广告法不仅禁止低俗内容,更明确要求弹出广告需设置显著关闭标志并确保一键关闭。宝宝巴士存在的广告关闭困难、误触跳转等问题,已涉嫌违法。事件中企业快速推出的整改措施,恰恰说明其具备防控能力,关键在于是否将儿童权益置于盈利之上。
评论进一步指出,此次事件并非个例,近年来儿童内容平台广告乱象频发,暴露出部分企业对监管要求落实不到位。对于明确以儿童为受众的平台,必须建立高于行业常规的审核标准,不能让“儿童专属”沦为商业营销的噱头。
行业警示:儿童内容平台不能失守安全底线
宝宝巴士事件为整个儿童数字内容行业敲响警钟。海闻君梳理发现,近年来多款知名儿童APP均曾因广告问题“翻车”:部分识字APP推送网游广告,诱导未成年人充值;某动画平台弹窗包含虚假抽奖广告,导致家长误购;还有早教软件因广告弹窗过于频繁,被家长投诉“10分钟弹出8次”。
儿童网络保护专家表示,未成年人的认知和辨别能力尚未成熟,对色彩鲜艳、互动性强的广告缺乏抵抗力,平台应承担起“守门人”责任。从技术层面看,现有AI内容审核系统可实现对低俗内容的精准识别,关键在于企业是否愿意投入成本升级技术;从制度层面,需建立儿童内容平台专项审核机制,将广告合规性纳入企业资质考核。
监管层面的完善同样紧迫。业内呼吁,应加快建立儿童数字内容广告监管细则,明确第三方广告平台的连带责任,对多次违规的企业实施市场禁入。同时,畅通家长投诉渠道,形成“企业自查+监管督查+家长监督”的三重防控体系。
“宝宝巴士们”的核心用户是尚不具备自我保护能力的儿童,其产品安全直接关系下一代成长。此次事件再次提醒所有儿童内容从业者:盈利不能以牺牲儿童权益为代价,只有真正将“守护童年”作为核心使命,企业才能实现长久发展,儿童网络空间的净化也才能真正落到实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