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城快评丨别让低俗广告侵染儿童教育APP
发布时间:2025-10-29 17:05:04 浏览量:3
长城网·冀云客户端特约评论员 宋潇
据澎湃新闻报道,近日,有网友反映,打开宝宝巴士旗下一款“宝宝巴士儿歌”APP时,开屏跳转到低俗擦边直播等不适合儿童观看的广告,引发社会关注。该公司相关负责人回应称,出现在APP上的问题广告是第三方平台接入广告,此次事件严重影响了用户的使用体验,对此他们表示诚挚的歉意。
作为一款专为儿童设计、标榜“快乐启蒙”的应用程序,宝宝巴士在儿童教育领域,有着一定的影响力。正因如此,当爆出“擦边”广告侵入这样的儿童空间时,公众才会产生惊愕和后怕之感。人们顾虑的是,类似情况到底属于偶发个例还是“致命漏洞”?如果没有这次反馈,那么APP运营商是不是永远不会发现和纠偏?
需要强调,小孩子对外界事物拥有强烈的好奇心,但同时缺乏辨别能力,一旦受到不良信息侵扰,易对自身成长产生或多或少的负面影响。因此,不同于一般互联网产品,儿童教育类APP的安全标准应当更高,审核机制应当更严。可惜的是,这样一款拥有市场认可度的APP,竟成了不良广告的展播平台,不仅漠视了儿童权益,更突破了道德和法律底线。
“宝宝巴士儿歌”接入外部广告的方式,其实也反映出平台治理失效的问题,似乎商家只要支付费用,各种广告就可以畅通无阻地抵达儿童视野。这种运营逻辑,本质上体现出企业在追逐商业利益与承担社会责任之间的选择失衡,必须警惕。实际上,平台作为内容分发的重要关口,有义务承担起“守门人”责任,而不是成为不良内容的“传送带”。
监管的滞后与乏力同样值得深思。其实,现行法律已对未成年人网络保护作出明确规定。《未成年人保护法》明确要求网络服务提供者针对未成年人使用其服务设置相应的时间管理、权限管理、消费管理等功能;《广告法》也禁止在针对未成年人的大众传播媒介上发布不利于未成年人身心健康的广告。然而,现实案例告诉我们,对儿童专属空间的特殊保护仍显不足。要让法律条文转化为有效的日常监管,需要更细化的标准与更敏捷的响应机制。
治理儿童APP“擦边”乱象,不能仅靠企业的道德自觉,更需构建多方协同的治理体系。平台必须承担起主体责任,建立严格的广告准入机制,对面向儿童的内容实行“零容忍”审核标准。监管部门需要提升数字化治理能力,一方面加大对违规平台的惩处力度,提高违法成本,另一方面推动建立儿童数字内容认证体系,通过“白名单”机制引导行业良性发展。同时,应鼓励家长与社会组织参与监督,形成常态化的社会共治氛围。
儿童教育类APP出现低俗广告事件绝非孤例,它揭示的是整个行业在快速发展中所忽略的责任底线。在数字时代,如何为孩子们构筑一个安全、洁净的线上空间,考验的不仅是企业的伦理意识,更是全社会的治理智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