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纵览快评|“家长联合抵制”一再发生,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到了非解决不可的时候了

发布时间:2025-10-28 17:01:41  浏览量:1

网络截屏

评论员 任凯

据海报新闻报道,近日,江西南昌一小学因班内转入一名“特殊儿童”引发其他50名家长担忧,因该学生常在课堂上随意走动大喊大叫,家长采取让孩子不上课的方式,以引起学校和教育部门重视。据悉,当地教体局已知晓此事,正在积极处理。

这件事,再次让多动症、自闭症等特殊儿童在普通学校求学的困境走进公众视野。特殊儿童跟普通学生一样,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权,在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没有任何理由拒收任何一个特殊儿童。但是,特殊儿童又控制不住自己,在教室内跑动、在课间情绪激动不受控又容易伤害到其他同学,老师介入管理、家长致歉、求得其他家长谅解,这些都只是权宜之计,这一矛盾无法通过善意与忍让调和,时间一久,还会再次爆发。

送入特殊教育学校不行吗?有网友这样建议,这一疑问很有代表性,问题的背后暴露出,当前确实还有很多人对多动症、自闭症不理解。对于大多数多动症儿童而言,他们还够不上特殊学校的标准。特教学校里很多是存在智力缺陷或者身体残疾的孩子,而多动症只是一种慢性疾病,并没有肢体和智力上的明显缺陷。因此,特教学校并没有接收多动症儿童的条件。患有多动症儿童的家长,对于把孩子送到特教学校也存在抵触心理,在讳疾忌医心理下,部分家长是不愿接受和承认多动症的,把多动症简单等同于“调皮捣蛋”。

特教学校收不了,普通学校管不了,以“不让自家孩子上课表达不满”,这是普通学生家长们最后的博弈手段,迫使学校和教育局做出最后选择。揆诸报道,这样的新闻不止一个。今年9月,武汉东湖新区某小学因班内有一名患有多动症的儿童,长期扰乱其他同学上课,多次沟通无果后,班内50多名家长联合行动,以不上课的方式,迫使学校做出选择。最后,患儿家长与其他家长都做出妥协,患儿家长承诺请陪读人员,若陪读人员临时缺位,学校安排没课的老师临时照看或暂时将其带离课堂。

一边安抚普通家长,争取理解和包容,另一边要求患儿家长履行陪读承诺,加强医疗介入和康复训练,学校扮演的仍旧是“和稀泥”角色。这样的结果看似皆大欢喜,其实都是“治标不治本”,并不存在根本性的借鉴意义。遇到类似情况,有没有更成熟、更系统的解决方案?

权威数据显示,我国6至16岁在校学生精神障碍总患病率达17.5%,这意味着每6个孩子中就有1个正面临不同程度的心理困扰,而排名靠前的就有“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到了6.4%。可以说,正视并解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的困局,已经是火烧眉毛了。

特殊孩子家庭已经背负了常人难以想象的负担,不应该让他们在求学路上因排斥变得更加艰难,特殊儿童接受平等的普通教育,受到法律保护,其他家长再怎么抵制,也不能剥夺其受教育的权利。至于“让特殊儿童转学”的诉求,也是一种甩包袱行为,违背教育公平初心。

为特殊儿童提供“随班就读”的教育环境,让患病儿童都能上普通学校,不被贴标签,不受排斥和歧视,普通学校需要配备专业师资,提供专业课程和教学条件,这需要纳入政府财政预算进行保障。参照国际上其他国家的做法,融合教育是大势所趋,让特殊儿童融入普通教育,也为他们能融入社会创造条件。

在缺乏系统性支持的前提下,让特殊学生融入班集体,仅依靠学校力量,效果有限。就需要一揽子国家政策的帮扶,推动学校、社会协同的支持体系建设。

目前来看,解决这个问题,需要专业支持,更需要达成一个包容、理解和坚定的共识:没有一个孩子应该被放弃,也没有一个孩子应该在充满异样的环境中长大。教育的美好在于多元与包容,接纳特殊儿童“随班就读”,对普通学生来说,也是一场关于平等与爱的教育,无论特殊学生家长还是普通学生家长,应该相互理解、相互成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