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科呼吸道小患者急剧增多!医生紧急提醒:这份儿童呼吸道防护指南请收好
发布时间:2025-10-28 17:05:50 浏览量:1
十月以来,随着气温如“过山车”般骤变,儿科门诊里咳嗽、流涕、发热的小患者明显增多。不少家长发现,降温后孩子的呼吸道特别容易“中招”——有的孩子上午还活泼好动,下午就开始鼻塞流涕;有的白天只是轻微咳嗽,夜里却突然发起高烧。
近日,一位3岁男童川川,降温后早晨只是有些鼻塞流涕,精神还不错,家长以为只是普通着凉。没想到夜里突然高烧到39.5℃,还一直喊“腿酸”,哭闹不止。送到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检查,确诊是甲型流感。这种流感病毒的特点就是起病急、进展快,往往在12小时内从轻微不适发展到持续高热。
还有一位2岁女童小宇,起初因为发热咳嗽被诊断为支气管肺炎,住院期间却出现了吼喘、气促的症状。进一步检查发现,她同时感染了呼吸道合胞病毒和鼻病毒。这种“混合感染”在秋冬季节相当常见,不同病毒会相互叠加,让病情变得更复杂。
为什么孩子的呼吸道在降温后如此脆弱?
成都市第五人民医院儿科专家称,降温后儿童呼吸道之所以脆弱,这背后有几个原因:儿童的呼吸道黏膜比较娇嫩,冷空气直接刺激会导致局部抵抗力下降;秋季空气干燥会让黏膜水分流失,防御能力减弱;再加上室内活动增多,密闭空间里的病毒传播风险也随之升高。
面对这些呼吸道威胁,专家表示,家长可以从三个方面为孩子建立防护屏障:
1. 免疫提升是核心:保证孩子每天充足睡眠,搭配多样化饮食——多吃富含维生素的新鲜蔬果和优质蛋白,多喝水保持呼吸道湿润;天气晴好时带孩子适度户外活动,增强呼吸道抵抗力,减少感染风险。
2. 切断传播是关键:教育孩子用“七步洗手法”勤洗手,饭前便后、外出回家后必洗;病毒高发期尽量避免去商场、游乐场等人员密集场所,如需前往,务必佩戴合适的儿童口罩。同时,定期清洁消毒孩子的玩具、餐具和门把手,每天开窗通风2-3次,每次15-30分钟,降低室内病毒浓度。
3. 疫苗接种早安排: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最有效的手段,建议6月龄及以上儿童每年秋季及时接种;对于易感人群,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针对性防护,减少重症风险。
当孩子出现这些情况时一定要及时就医:
体温超39℃持续不退,或发热伴随惊厥、精神萎靡;咳嗽加重出现喘息、胸闷,甚至口唇发紫;头痛持续3天以上或不断加剧,伴有恶心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尤其婴幼儿、早产儿,一旦出现呼吸急促、喂养困难,需立即前往急诊,避免延误重症救治时机。
用药提醒:别踩这些“坑”
孩子生病后,家长切勿自行用药:解热镇痛可选择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需按年龄体重给药);普通感冒无需滥用抗生素,仅在明确细菌感染时(如流脓涕、咳黄痰),遵医嘱使用;若怀疑流感,应在发病48小时内咨询医生使用抗病毒药物,提升恢复效果。
十月降温是对孩子呼吸道的考验,也是家长科学护娃的关键期。做好防护、精准判断、规范护理,就能帮孩子平稳度过高发季。如果孩子出现不适,及时寻求儿科医生帮助,切勿焦虑盲目处理。
成都日报锦观新闻记者 邓晓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