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数字为笔、文脉为墨,金乡政协绘就文化传承生动画卷

发布时间:2025-10-16 18:16:53  浏览量:1

“用数字技术让文物开口说话,让非遗接续传承,让文化浸润人心。”在“应用数字技术,传承、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协商座谈会上,金乡县政协委员尚卓莹的建议,精准锚定了这座千年古县的文化发展方向。坐拥2000余年建县史的金乡,86处文物保护单位散落城乡,5000余件可移动文物藏于馆舍,300多项非遗技艺薪火相传。近年来,金乡县政协主动牵线搭台,以数字技术为桥梁,推动文物走出库房、非遗打破壁垒、文化融入日常,一幅“历史可触、非遗可感、文化可享”的生动画卷,正在蒜乡大地上徐徐铺展。

9月4日,金乡县政协“应用数字技术,传承、保护和利用好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协商座谈会召开。

寻古问金:让文物“活”出流量

“大家看这件鸟形青铜盉,鸟首流口微微上扬,仿佛正昂首引吭……”金乡县政协文化文史和学习工作室主任张大军的讲解,透过屏幕传向千家万户。

面对海量文化瑰宝,金乡县创新推出《寻古问金——让文物活起来》短视频栏目,以3-5分钟的轻量化解读,让博物馆里的文物与大众生活“牵手”。栏目不局限于器物形态,更深挖历史密码:从商周青铜器的文化内涵,到明清民俗器物的生活智慧,每一件文物都被赋予鲜活叙事。截至目前,栏目已推出26期,总播放量达2900万次,成为网友了解金乡历史的“云端窗口”。

让文物“活”起来,不止于线上传播。县政协协调文旅部门,聚焦文渊阁、奎星楼等重点地标,打造VR云展厅——砖瓦上的缠枝纹、匾额上的墨痕肌理、院落的布局规制,甚至历史场景的复原,每一处细节都被精准复刻。游客扫码即可唤醒智慧语音导览,一边听专业讲解,一边“漫步”云端,真正实现“历史看得见、摸得着、听得懂”。

触网破圈:让非遗“热”在当下

“金水湖畔好风光,英雄王杰美名扬……”济宁市政协委员李海梁的山东快书直播镜头前,弹幕滚动不停。一年200余场直播的背后,是县政协破解非遗“传承之困”的努力。金乡虽有“书山曲海”的“戏窝子”之称,但300多项非遗中,山东快书、金乡四平调等技艺的传承人多为60岁以上老人,传统“口传心授”模式难触年轻群体,断代风险隐现。

“我们先后3次召开戏曲曲艺非遗专题协商会,摸清家底、统筹推进。”县政协副主席孙和平介绍。线下,专业团队为24位老艺人录制60分钟深度访谈,记录从艺心路与技艺细节;同步拍摄100分钟高清演唱视频,留存原汁原味的唱腔身段。线上,搭建“非遗数字工作室”,完成首批资源采集:80余部完整剧目、300余段经典曲目,汇成6000分钟视频、20万字文字、2万张图片的“非遗数字档案库”,让技艺“永久留存”。

济宁市政协委员、山东快书非遗传承人李海梁手把手指导学员。

传承的关键在“后继有人”。县政协联合文化、教育部门开展“非遗少年”公益课堂,邀请老艺人进校园,手把手教孩子们唱四平调、练快书、学剪纸。如今,1200余名少年传承人接力,曾经的“老手艺”,正变成年轻人追捧的“新潮流”。

云端铸魂:让文化“火”进人心

“九九重阳,杀鸡煮黍,千里赴约……”作为“鸡黍之约”发源地,“诚信”是金乡的精神根脉。如何让这一文化IP焕新?县政协牵头联动文旅、诚信文化研究中心,将《鸡黍之约》改编成情景剧、动画MV,不仅线下展演,更登上《学习强国》平台,总点击量达1.6万余人次。“传统故事+现代载体”,让诚信文化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大众视野。

红色文化的数字化传播同样走深走实。县政协联合王杰纪念馆,打造VR红色教育展厅,通过幻影成像技术还原王杰烈士牺牲时的工程现场,搭配翔实语音讲解与珍贵历史图片,让参观者“身临其境”感受“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精神。截至目前,VR云展厅已线上接待党员干部超3万人次,成为不受时空限制的红色教育“云课堂”。

9月29日,“庆国庆· 迎中秋”2025年金乡县书画篆刻作品展举办。

传统文化普及亦有新招。县政协牵头成立书画联谊会,推动书画篆刻艺术进学校、进社区、进企业;举办“庆国庆·迎中秋”2025年金乡县书画篆刻作品展,吸引6000余名群众驻足,传统文化的种子在潜移默化中生根发芽。

“数字技术不是简单的‘技术叠加’,而是深挖文化价值的‘催化剂’。”金乡县政协主席李中文的话,点明了传承创新的核心。如今,这座千年古县正以数字为椽笔、文化为丹青,在文物“活”、非遗“热”、文化“火”的生动实践中,持续书写文化生生不息、发展欣欣向荣的崭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