绕南陶艺体验,亲子动手乐趣,超好玩!
发布时间:2025-09-29 13:03:15 浏览量:1
周末的阳光洒在车窗上,映得车内暖洋洋的。儿子小宇坐在后排,手里捏着一张宣传单,眼睛亮晶晶地盯着上面“绕南陶艺村”几个字。“爸爸,我们真的要去玩泥巴吗?”他仰起头,语气里满是期待。
我笑着点头:“不是普通的泥巴,是能变成杯子、花瓶的手工陶艺。”妻子也在一旁附和:“听说那里的老师特别有耐心,孩子能静下心来,还能做出属于自己的作品。”
其实,我一开始对这类活动并不热衷。总觉得不过是“花钱买个纪念品”,可看着小宇最近沉迷电子产品,连搭积木都提不起劲儿,我心里也有些着急。或许,一次真正的“动手”体验,能让他重新发现创造的乐趣。
车子驶入绕南村时,山色青翠,溪水潺潺。陶艺坊藏在一片竹林后,白墙灰瓦,门口挂着几串风铃,清脆作响。刚进门,一股泥土的湿润气息扑面而来,不刺鼻,反而让人莫名安心。
接待我们的是一位姓陈的老师,五十岁上下,笑容温和。“欢迎来‘捏出自己的故事’。”她递给我们围裙和护袖,“别怕弄脏,泥巴最不怕脏。”
小宇迫不及待冲向拉坯台,眼睛瞪得老大:“爸爸,这个机器会转!”陈老师轻轻按下开关,陶轮缓缓旋转,她抓起一团湿泥,稳稳放在中央。“来,把手沾点水,感受它的温度。”
我站在一旁,看着小宇笨拙地模仿,手一抖,泥团歪了。“哎呀!”他皱眉,有点泄气。
“没关系,”我蹲下来,握住他的手,“你看,慢慢来,让泥跟着轮子走,就像……像踩滑板一样,要找平衡。”他眨眨眼,又试了一次。这一次,泥团渐渐立了起来,虽然歪歪扭扭,但总算有了形状。
“哇!我做到了!”他欢呼起来,脸上沾了泥点也不在意。那一刻,我忽然觉得,这比他考满分还让我高兴。
旁边的妈妈正在做一只小碗,动作轻柔。她回头冲我一笑:“你看,小宇专注的样子,真可爱。”我也笑了。平时在家,他总坐不住,三分钟热度,可现在,整整四十分钟,他没看一眼手机。
休息间隙,我们坐在院中的木凳上喝茶。小宇捧着自己半成品的小杯子,宝贝似的。“我要带回去放我的小恐龙!”他说得认真,仿佛那杯子已经成了博物馆的展品。
陈老师走过来,端详了一下:“第一次做,很不错。等晾干、上釉、烧制,大概一周后就能取回。”小宇立刻追问:“真的能用吗?”
“当然,”她笑着说,“你亲手做的,最有温度。”
我忽然想起小时候,父亲带我去乡下外婆家,我也曾在田埂边捏过泥人。那时没有相机,没有视频,可那份记忆却异常清晰——泥土的凉意,指尖的触感,还有父亲在旁边说“慢点,别压扁了”的声音。
原来,有些快乐从未改变。只是我们长大后,把它藏得太深。
离开时,夕阳染红了山头。小宇抱着包装好的半成品,一路上叽叽喳喳讲个不停:“下次我要做个盘子!还要画花纹!”妻子靠在我肩上,轻声说:“今天真值。”
我望着窗外飞逝的风景,心里涌起一种久违的踏实。我们总想给孩子最好的玩具、最新的课程,却忘了,最珍贵的陪伴,往往藏在一次简单的动手之中。
绕南的陶艺坊没有华丽的装饰,也没有高科技设备,但它用一团泥、一台轮、一双温暖的手,唤醒了孩子眼中的光,也让我找回了作为父亲的初心。
原来,所谓乐趣,不必轰轰烈烈。 一次弯腰,一次伸手,一次父子并肩捏泥的时光, 就是童年最动人的注脚。
绕南陶艺体验,不只是“玩泥巴”。 它是亲子之间的默契,是创造的喜悦, 更是那些被忙碌生活掩盖的, 最本真的快乐。
超好玩,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