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影搭档,童心当家: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让儿童成为真正主角
发布时间:2025-10-01 17:46:00 浏览量:2
“今天,我们小朋友是这里的主人!”在济南市美术馆的发布会现场,一位儿童主持人用稚嫩却响亮的声音宣告。9月21日,第十八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新闻发布会彻底颠覆了传统模式,9岁的小主持人张圆心与专业主持人并肩站立,熟练操作大屏幕向来宾介绍影展日程。
当儿童记者向导演、演员和教育专家提出那些既童真又犀利的问题时,我们是否应该重新思考:究竟谁才是儿童文化活动的真正主角?“演电影的时候,会不会紧张呀?我也想当小演员,你能给我点勇气吗?”、“电影展选的都是啥电影呀?我们小朋友能帮忙选电影吗?”、“老师说看儿童电影能学东西,可我觉得看电影就是‘玩’呀!看电影,真的能让我们变厉害吗?” 这些未经修饰的提问,恰恰触及了儿童影视教育的核心问题。
“光影搭档”模式在此次发布会上展现得淋漓尽致。专业主持人负责流程串场与现场控场,而儿童主持人则以“小主人”身份主导核心环节。这种安排不仅增强了现场的亲和力,也更贴合儿童电影展“护童心筑梦,守和平之光”的主题。张圆心在与主持人的互动中流露出的对电影的真挚喜爱,是否比任何成人专家的推介更能打动小观众?
儿童参与度的提升不仅体现在主持环节。在“童手启航”光影启动仪式上,儿童代表与重要嘉宾共同将手放在屏幕启动装置上,随着全场齐声倒数,大屏幕浮现出影展主视觉动态画面。这种仪式感强烈的参与方式,让孩子们成为活动的真正推动者,而非被动旁观者。
中国儿童少年电影学会会长黄军介绍,本届电影展将展映60余部中外影片,包括国外长片13部、国外短片19部、国内影片20部,同时特展映9部致敬中国电影120周年的经典儿童影片。但更值得关注的是,这些参展影片将由国际推荐委员会和小影迷团共同推荐,评选出各类荣誉。孩子们的评价标准会与专业评委有何不同?
电影展还将开展公益放映、主创交流、大咖开讲、儿童戏剧竞演、儿童电影生活节、cosplay等活动,覆盖全年龄段儿童。如此丰富的安排,是否真正考虑了不同年龄段儿童的兴趣和需求?当孩子们在电影生活节中自由选择他们喜爱的活动时,他们的选择会出乎我们的意料吗?
回顾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的历史,这个自1989年在于蓝倡议下创办的活动,至今已举办了十七届。从最初每两年举办一届,到如今在全国各地巡回举办,这个平台一直致力于推动儿童电影的国际交流。但这是否意味着儿童在电影展中的角色也随着时间而发生了根本变化?
2020年在广州举办的电影展上,孩子们通过“我最喜爱的电影”影评活动推选出了自己喜爱的影片和演员。这种由儿童直接发声的方式,是否比专家评审更具说服力?当时,《点点星光》作为开幕影片,后来获得了金鸡奖最佳儿童片,这是否证明了儿童观众的判断力值得重视?
本届电影展落户济南,依托“一院四馆”的专业场馆资源,为全国儿童呈现一场兼具国际视野与本土特色的光影盛宴。但场馆的专业性是否与儿童的参与度成正比?当孩子们在专业美术馆和影院中观看电影时,他们的体验与在普通影院有何不同?
儿童电影展的国际化特色同样值得讨论。截至目前,已有来自五十多个国家和地区近500部儿童电影参与了电影展。当中国孩子观看来自不同文化的儿童电影时,他们是如何理解那些与他们生活经历迥异的故事的?这些电影是否真正成为了他们观察世界的窗户?
黄军曾表示:“电影工作者倾心构筑好的儿童电影,理应回到孩子们的中间,为孩子们拍摄的电影要回馈给孩子们,并接受孩子们的检阅与评判。” 但现实中,有多少儿童电影制作团队真正将儿童的意见纳入创作过程?儿童观众的评价是否能够影响电影人的创作方向?
在发布会现场,儿童代表与嘉宾共同启动影展的环节,象征着儿童在文化活动中的话语权提升。但这种象征意义是否能够转化为实际的影响力?当电影展结束后,孩子们的意见是否还会被持续关注?
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从2017年正式长期落户广州,到如今在济南举办,一直在探索如何更好地让儿童参与其中。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找到了理想模式?其他儿童文化活动是否可以借鉴这种“儿童主导”的理念?
儿童记者在发布会上的提问,暴露出儿童与成人视角的差异。“老师说看儿童电影能学东西,可我觉得看电影就是‘玩’呀!” 这种对电影教育功能的质疑,是否揭示了我们对儿童娱乐与教育关系的理解偏差?当孩子们明确表示他们更看重电影的“好玩”时,教育者应该如何调整策略?
电影展期间,孩子们不仅观看电影,还参与评选自己喜欢的作品。这种评选过程本身是否就是一种教育?当孩子们需要为自己喜爱的电影给出理由时,他们是如何发展出自己的审美标准的?
儿童参与文化活动的深度,直接关系到活动的成功与否。在发布会现场,孩子们的笑脸成为最亮眼的风景。但这是否足以证明这种模式的可持续性?当同样的模式应用到其他城市时,会遇到怎样的挑战?
电影展计划开展的公益放映、主创交流等活动,将覆盖全年龄段儿童。但不同年龄段的儿童是否有不同的参与需求?策划者是如何区分这些需求并设计相应活动的?
从1989年创办至今,中国国际儿童电影展已经走过了三十多个年头。这个平台见证了儿童电影的发展,也反映了社会对儿童参与权认识的演变。但这是否意味着我们已经充分尊重了儿童在文化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当专业主持人与儿童主持人默契配合,当儿童记者直率提问,当儿童代表参与启动仪式,我们看到的不仅是一场发布会的创新,更是儿童话语权在文化领域的体现。但这些表象之下,儿童的真实想法是否真正被倾听和重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