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言】育儿补贴到账前 骗局何以精准上演?
发布时间:2025-09-26 19:07:16 浏览量:2
赵媛媛
当前,育儿补贴的申领正式全面开放,对3周岁以下婴幼儿按每孩每年3600元标准发放。但与此同时,“量身定制”的诈骗电话也已经瞄准新手父母,骗子不仅能准确报出孩子的姓名、出生日期,甚至连父母的身份证号都一清二楚,层层诱导中,有人差点被骗,有人眼睁睁看着“奶粉钱”被划走。(据9月26日新京报)
其实,此类现象已并非首次,每当新惠民政策出台,相应诈骗便会滋生。究其根源,很大因素来源于公民个人信息的泄露。之前多地警方调查发现,月嫂公司内部人员、医院产科人员、儿童摄影机构等行业“内鬼”已成为倒卖宝爸宝妈及新生儿信息的“重灾区”,其借着工作便利,将个人信息出售获利。除了“内鬼”,还有通过技术窃取、非法采集、定向投放木马程序等形式窃取资料。
据新京报记者调查,个体的遭遇背后,是一条完整的公民隐私信息销售产业链,从信息泄露、数据倒卖、线上诈骗,再到资金转移,环环相扣。
虽说每年都有人因此获刑,但这类事件依旧“按下葫芦浮起瓢”,难道真的没有办法避免或是有效治理吗?育儿补贴类诈骗既是信息泄露问题的直接后果,也是电诈产业链高度组织化、跨境化的产物。育儿补贴能否实现惠民,考验的是政策执行的精细度;而防范补贴诈骗,检验的则是社会治理的协同力。我们期待这份福利真正惠及每一个有孩家庭。
责任编辑:樊醒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