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议直击|第五届中西融合儿童健康大会成功举办,聚焦儿童TD诊疗体系,探索中西医融合管理新路径
发布时间:2025-09-26 18:42:08 浏览量:1
2025年9月19-21日,第五届中西融合儿童健康大会(以下简称“大会”)在天津顺利举行。大会以“中西医携手,共筑儿童健康港湾”为主题,聚焦儿童健康领域的前沿研究与临床实践,涵盖儿童呼吸、感染、免疫、神经发育等多学科方向,邀请各领域专家共同探讨学术热点、解读最新指南标准与学术成果等,推动中西融合诊疗方案的前沿学术交流与广泛临床应用,以促进中西融合事业的全面发展。
大会共设立了九个专题论坛,其中专题五聚焦于儿童青少年“两动一闭”(即抽动障碍、注意缺陷与多动障碍以及孤独症谱系障碍疾病)的中西融合诊疗进展,由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郑毅教授、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王素梅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安定医院何凡教授、南京中医药大学韩新民教授担任会议主席,八位专家学者从疾病的不同角度进行了精彩讲课。
郑毅教授
王素梅教授
何凡教授
韩新民教授
其中,在中国中药协会儿童健康与药物研究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马融教授的主持下,天津市安定医院孙凌教授带来了题为“儿童抽动障碍的‘症-病-证’三维诊疗体系构建与循证验证”的主题汇报。
马融教授
孙凌教授
孙凌教授介绍,TD是一种起病于儿童时期、以抽动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精神疾病。据估计,中国有超1000万儿童青少年患有某种轻度TD。最新的一项荟萃分析显示中国儿童TD的患病率约为6.1%,Tourette综合征的患病率为0.3%。目前TD的常规治疗以西医治疗为主,但药物副作用及病情反复导致家长依从性低,且现有方案多侧重症状控制,缺乏对病因与体质的系统性整合,亟需突破。在此背景下, “三维诊疗体系”应运而生,即通过“症(表现)-病(机制)-证(体质)”联动,实现标本兼治,有助于推动标准化诊疗规范建设,制定统一临床指南,并借助数字化工具提升基层医疗机构的核心诊疗能力。中西医在TD的认识上虽各有侧重,但具备协同增效的潜力,二者结合不仅有助于增强疗效,还能减少不良反应,预防复发。
在中成药治疗方面,作为首个进入欧美指南且具备有力证据的儿童创新中成药,芍麻止痉颗粒被列为“高水平中医药研究成果改变临床决策”的四大产品之一,入选《新时代中医药标志性科技成果(2012-2022)》,并纳入2021年《欧洲Tourette综合征和其他抽动障碍临床指南》。2024年《中西医联合治疗儿童抽动障碍专家共识》、《儿童抽动障碍规范化建设专家共识》均推荐芍麻止痉颗粒联合硫必利治疗TD。不仅如此,中药五灵颗粒(即芍麻止痉颗粒的曾用名)同样在Lancet Neurology(IF=45.5)的综述中被列为TD二线治疗选择。这些成果表明其已成功进入国际专家视野,获得国际学术平台的关注与认可。
芍麻止痉颗粒取得的良好表现,与其多通路协同的作用机制密切相关。基于网络药理学分析,芍麻止痉颗粒可通过多巴胺、γ-氨基丁酸(GABA)、5-羟色胺(5-HT)等多种通路缓解TD抽动及相关症状。文献计量学研究的进一步分析显示,该药物的有效组分【天麻-钩藤】、【黄芩-栀子】和【酸枣仁-五味子】共同发挥调节神经递质、减轻神经炎症、促进神经修复及改善睡眠障碍等多重疗效。
更重要的是,芍麻止痉颗粒的疗效与安全性已通过高级别临床研究验证。一项多中心、随机、双盲双模拟、平行对照的III期临床试验显示,芍麻止痉颗粒和硫必利治疗TS患者在YGTSS总体量表、抽动总评分(TTS)量表和终点损害方面均显著改善,优于安慰剂组。两组临床反应率分别为74%与68.3%,且均显著高于安慰剂组(44.0%,p
孙凌教授总结道,TD患病率高、疾病负担重,治疗面临多重挑战。通过构建“症状-机制-体质”三维整合诊疗体系,可实现中西医结合的标准化、个体化与全程化管理。中医辨证与西医神经递质调控相辅相成,芍麻止痉颗粒作为代表性中成药,具备疗效与安全性证据,并获得国内外最新权威指南推荐,为TD的中西医融合诊疗提供了重要方向与发展前景。
主持人马融教授对此深表认同,并进一步强调,芍麻止痉颗粒在治疗TD中展现出三方面突出优势。第一,疗效显著,其临床效果优于部分对照药物。第二,作用机制明确,研究已证实该药物可通过调节多种神经递质,实现多通路协同起效。第三,国际认可度高,该药作为标杆性产品,已成功被纳入9项国际指南或共识,成为极少数被国际医学界接纳的中成药之一,为中医药走向世界作出了重要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