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将至,长假带来的全天候陪伴,也许更考验亲子关系
发布时间:2025-09-25 20:08:43 浏览量:1
今天收到老师发的“国庆假期安排”,忽然意识到,孩子们已经上了一个月的课,而国庆和中秋,也在时光的不急不缓中,稳稳到来。
忍不住翻出好友的微信,想要和她沟通一下假期的计划,却看到她在自己朋友圈里的“忏悔”……
“每一次情绪失控后的懊悔,都是因为我们太想成为完美父母!我已经耗尽耐心,我不是个好妈妈。”搭配着略带凌乱的客厅图片。
电话打过去,好友唉声叹气:“我又失控了!”
原本计划的温馨亲子时光,在孩子的第N次不肯睡觉中土崩瓦解。好友忍不住提高了嗓音,扔掉了孩子最喜欢的玩具……“疯狂”过后,孩子含着眼泪入睡,朋友独自坐在客厅,一边后悔,一边难过!
其实,几乎每个妈妈都在经历着同样的情绪过山车。
“今天又对宝宝发火了,明明知道他只是好奇才把面条弄得到处都是。”
“每次吼完就后悔,可下次还是控制不住。”
……
看妈妈们朋友圈的言语,像一面面镜子,照出了当代父母共同的情感困境:我们渴望给孩子最好的童年,却常常在疲惫和压力中,给了最差的情绪。
我们为什么总是在陪伴中“原形毕露”?尤其是假期里?
专家指出,过度密集的相处会放大育儿中的摩擦。
没有了幼儿园和学校的缓冲,父母需要直接面对孩子的所有需求和行为问题。
我们期待假期是温馨美好的,而现实往往是混乱和不可控的。
更让人焦虑的是,社交媒体上那些“完美假期”的展示——精心策划的亲子游、和谐的家庭合影、有创意的家庭教育。
这些画面无形中给我们设定了不切实际的期望,当现实达不到时,挫败感便油然而生。
从“教”到“育”,我们忽略了什么?
在当今的教育焦虑下,我们太注重“教”——识字、算数、英语,却忽略了“育”——情感沟通、性格培养和亲子连接。
前几天,一位朋友还在感慨:“我发现孩子不在乎我教了他多少知识,他在乎的是我有没有认真听他讲话。”
就是这句话,让我深以为然。
孩子需要的是被看见、被理解,而不是被塑造。
教育专家李玫瑾教授曾说:“孩子的心理发展比智力开发更重要。”
在催促孩子赶超起跑线的同时,我们是否关注了他们的情感需求?
放下“完美父母”的包袱,才能做真实的父母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足够好的母亲”,由英国心理学家温尼科特提出。
他认为,父母无需完美,只需要“足够好”即可。
适度的挫折和不足,反而有助于孩子建立现实感和适应能力。
这意味着,我们不必为每一次的情绪失控而过度自责。
真诚的道歉和修复,比从不犯错更有教育意义。
尝试抱着刚被吼过的孩子真诚的道歉:“妈妈刚才太累了,不是你的错。我们都需要学习控制情绪,包括妈妈。”
看孩子会有怎样出乎你意料的表现吧!
要知道,育儿本不是单向的付出,而是双向的成长。
孩子对我们的爱,远比我们对他们的爱更加无条件!
愿这个小长假,我们都有一个愉快的亲子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