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吒”“浪浪山”等引领中国动画崛起,背后是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
发布时间:2025-09-24 20:18:45 浏览量:1
为助力中国动画在全球视野下实现高质量发展,9月24日,“全球漫话・东方绮梦 ——在动画中见东方美学” 影视动画专业沙龙,在北京天桥印象博物馆成功举办。来自中国动画学会、北京影视动画协会、北京广播影视协会、动画制作机构、中国传媒大学的七十余位行业代表、师生代表等参加了活动。
今年年初,《哪吒之魔童闹海》以154亿票房登顶全球动画电影之巅;暑期档《浪浪山小妖怪》以16.12亿票房突破国产二维动画纪录;《雾山五行》《中国奇谭》等作品更进入多个国家动画类热度前十。在中国动画学会会长马黎看来,这一切成果的背后,正是中华文化的深厚滋养。马黎认为,一大批优秀的中国动画立足于中国本土的哲学思想、美学风格、技术创新和政策保障,扎根中华文化沃土,开创出中国动画的新篇章。
央视动漫集团副总经理方凌则以央视动漫超40年的制作经验为例,分享了央视动漫在东方美学传承与创新中的实践历程。在他看来,动画作为“造梦的艺术”,与中国美学“美在意象”的理念高度契合,自1982年推出中国第一部电视动画片《小黑驴和小花鹿》以来,央视动漫始终以 “让东方美学通过动画‘活’起来” 为使命,践行动漫 “国家队” 的文化担当。
方凌透露,央视动漫一直以中国美学“真、善、美”统一的最高境界为指引,从选题源头锚定“以经典载美学”。经典动画片《西游记》取材自“四大名著”,《哪吒传奇》源于《封神榜》,《小鲤鱼历险记》则改编自陕西地方志传说。在美术造型上,《哪吒传奇》中哪吒从年画娃娃到英姿少年的形象蜕变,尽显东方“中和之美”,让东方美学走出书本、走进大众视野。
近年来,央视动漫还与时俱进重塑经典,正在推进的新《西游记》动画版,就是央视在二十年后再次重启关于“四大名著”的动画版本。央视动漫还积极推动东方美学“从被观看走向可体验”,面向Z世代推行“央漫童心电力计划”,设计动漫卡牌、吧唧等周边产品;打造北京世园会央视动画馆、重庆动漫经典大展,与地方合作开发 “恐龙”“矮马”IP,推动动漫与文旅深度融合,让东方美学真正融入日常生活。
国际动画协会副主席、沙特阿拉伯吉达埃法特大学电影艺术学院院长穆罕默德・加扎拉以文明互鉴为视角,在主题演讲中介绍了埃及动画90年的发展历程,分享了文化古国如何通过动画坚守身份认同、实现国际传播的实践思考,为中国动画的全球表达提供了跨区域参照。他认为中埃两大文明存在着共通的基因,并强调文化古国在动画发展中面临着共同命题,即如何以本土视角维护身份认同。他介绍,埃及动画经历了从“舶来品”到自主表达、独立创作的变化历程,如今也出现了不少可喜的变化,如依托媒体新城建设成为海湾国家动画外包中心,通过卫星电视网络覆盖全球4亿阿拉伯语使用者,打造《骑士与公主》等全本土投资、全本土创作的长篇动画,更通过埃及导演参与迪士尼《火焰时代》等国际项目实现文化输出。
“中国动画在文化传承与国际传播中的成就,对埃及充满了启示。” 穆罕默德・加扎拉表示,埃及正以中国为学习标杆,探索“本土根脉 + 全球传播”的发展路径,他还在现场发出邀约,希望中国行业代表参与埃及电影节等活动,推动中阿在动画人才培养、技术创新、IP合作等领域深化交流,让不同文明的动画“绮梦”在全球舞台共舞。
记者:李夏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