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 |《寻龙中国》阅读分享会登陆吴泾镇图书馆,恐龙化石故事点燃亲子科普热情
发布时间:2025-09-23 12:03:51 浏览量:1
9月21日下午,由永德综合网格、吴泾镇社区学校、吴泾镇图书馆联合主办,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与美慧树绘本馆共同承办的《寻龙中国》阅读分享会在吴泾镇图书馆热闹开启。本次活动特别邀请上海自然博物馆网络科普部副部长、《寻龙中国》作者董毅亲临现场,董毅老师以“骨头也能讲段子:恐龙化石‘爆料’大会”为核心主题,带领亲子家庭开启一场跨越1.8亿年的恐龙时空探险。
开场启航:
与恐龙专家共赴时空探险
活动伊始,董毅老师便以童年记忆为纽带,分享自己儿时接触的恐龙图书与玩具,讲述自己与恐龙结缘的故事,瞬间勾起现场孩子们对恐龙世界的好奇与向往。紧接着,董毅老师抛出“我的第一块‘恐龙骨头化石’属于恐龙身体哪个部位”的趣味问题,在孩子们此起彼伏的猜测声中,顺势拉开本次阅读分享的序幕,也让“恐龙探险”的氛围迅速升温。
科普之旅:
穿越亿年的恐龙化石“爆料”大会
在科普讲解环节,董毅老师以“时空之门”的设定为线索,带着小读者从地理空间维度展开恐龙探索。首站抵达三叠纪的云南,他重点讲解了许氏禄丰龙,介绍了中国古脊椎动物学奠基人杨钟健先生的研究成果,还巧妙科普了恐龙“种加词+属名”的科学署名方式,让孩子们在了解恐龙的同时,接触到专业的古生物研究知识。
讲到侏罗纪的四川自贡,合川马门溪龙与和平永川龙成为焦点,董毅老师以“恐龙肩胛骨上的骨痂”为切入点,引导孩子们猜想恐龙骨折与骨痂形成的原因,孩子们结合生活经验大胆猜想,有的说“是和其他恐龙打架弄伤的”,有的说“可能是不小心撞到的”,充分调动小读者的思考积极性。
提及白垩纪的中国多个地区,董毅老师强调了巨型汝阳龙快速的牙齿生长周期,以及其牙槽骨中多颗牙齿并存的独特特征,随后又讲述了最小恐龙——中华贝贝龙的故事,从1993年在河南发现,到曾流失美国卷入黑色交易、被收藏于儿童博物馆,再到2013年经河南省地质博物馆多方交涉成功回归祖国并更名的历程,孩子们听得聚精会神,董毅老师既引导小读者体会文物回归的意义,也让科普多了一份人文温度。 整个讲解过程中,董毅老师语言风趣幽默,将专业的恐龙化石知识转化为一个个生动易懂的“段子”,现场笑声与掌声不断,小读者们踊跃回应,纷纷表达对恐龙的喜爱之情。
互动留念:
把恐龙知识“拼”进记忆里
科普分享结束后,“恐龙拼图比赛”随即展开,工作人员为孩子们准备了恐龙拼图,在老师和家长的陪伴下,孩子们专注地拼接拼图,努力还原恐龙形态,现场氛围紧张又欢乐。
活动的最后环节是作者签售环节,现场小读者们手持《寻龙中国》绘本,在工作人员的有序引导下排队,期待董毅老师为自己的图书签名留念,拿到签名图书的孩子们兴奋不已,纷纷与董毅老师合影,将这段难忘的科普时光定格成珍贵记忆。
此次《寻龙中国》阅读分享会,以“时空探险”为脉络串联起云南、四川自贡等古生物圣地的恐龙故事,用“问答融入分享”的形式,让专业的古生物知识变得生动有趣。活动通过丰富的形式、优质的内容,让科学探索的种子在孩子们心中生根发芽,也为社区亲子家庭搭建起学习交流、共同成长的温暖平台,让更多家庭在互动中感受科学的魅力,传承自然与历史的珍贵价值。
《寻龙中国》是一部以“中国恐龙”为主题的科学绘本,通过上海自然博物馆两大人气IP——风趣幽默的萌狮和知识渊博的合川马门溪龙化身展览讲解员,带领孩子们开启一场穿越亿万年的恐龙奇妙之旅。这本书以2025上海自然博物馆“中国恐龙大展”的四个展区为框架,从“见龙在田”到“飞龙在天”,逐步揭示中国恐龙家族的演化奥秘,讲述巨龙与猛龙的奇伟雄姿,展现恐龙世界的多样性与飞行演变的传奇过程。此外,本书特别致敬为恐龙研究默默奉献的中国科学家们,展示他们逐梦高远的科学精神与合作成果。
制作:李昱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