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通报百名儿童吃糕点食物中毒,杭州氢氟酸涉案人被控制|周一健
发布时间:2025-09-22 22:00:35 浏览量:2
食品
【国务院食安办: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
央视新闻2025年9月21日消息,针对近期社会广泛关注的预制菜相关话题,国务院食安办高度重视,已组织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认真研究,加快推进预制菜国家标准制定,大力推广餐饮环节使用预制菜明示,更好维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
健言:2024年,国家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就联合发布过通知,明确规定预制菜不得添加防腐剂。我相信随着未来预制菜国家标准的出台,还将进一步明确预制菜的定义与范畴,更便于有关部门进行监管。事实上,比定义预制菜更重要的是,怎样给消费者提供更新鲜、优质、健康的菜品。比如能否从国标的相关规定上,让预制菜更好地减油减盐减糖,促进人们的饮食健康提升。(李健 北京工商大学食品与健康学院副院长)
【多校午餐“虾仁炒蛋”有问题,已送检】
2025年9月18日,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发布官方通报称,市教委已关注到有市民反映上海绿捷实业发展有限公司9月15日供应本市部分学校午餐中的虾仁炒蛋存在问题。
市教委会同市场监督管理部门第一时间赴现场调查,相关菜品留样及原料已送两家专业检测机构进行检验。根据相关规程,一周内将出具检验结果。
市教委承诺将广泛听取学生和家长意见,严格遵守校园食品安全相关规定,进一步落实学校负责人陪餐制,发挥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作用。
健言:近期,学生校园餐的安全与质量备受关注。很多学校甚至禁止学生自带食品,却未能提供安全可口的午餐。此次事件表明,当前监管体系或仍处于被动响应模式,缺乏主动预防机制。校园食品安全无小事。有家长谈到,对于校园供餐系统,还应建立更加透明的食品安全信息披露制度,同时应当改革供餐企业遴选机制,引入更多竞争,避免单一企业垄断市场带来的风险。
【绿茶餐厅被曝拆掉“现做”招牌,“无预制菜”字样被涂黑】
“西贝预制菜”风波持续发酵,“现做”“预制”等词汇成了餐饮行业的“敏感地带”。近日,有消费者发现绿茶餐厅在全国多地门店撤下了“本店无预制菜,现点现做”的广告语,外卖餐具上“无预制菜”字样也被涂黑。
健言:随着社会发展,餐饮制作链条越来越长,过去食材都去市场买,厨房处理,连活鸡活鸭都现宰。现在有很细的分工,比方说一只鸡从活鸡到盘中的宫保鸡丁,可能涉及10个步骤,具体怎么分工,完全是看供应链怎么组合,因此很难对预制菜进行准确定义。消费者的确有权知道,自己购买的到底是不是预制菜,也有很多人认为预制菜就意味着不健康、不营养,但实际上未必。预制只是一种加工方式,和其他任何一个维度(比如营养、健康)都没有必然联系。(钟凯 科信食品与健康信息交流中心主任)
【“活鱼现杀”宣传不实?太二酸菜鱼回应】
近日,太二酸菜鱼因极速上菜陷入预制菜争议,有网友反映从下单到上鱼仅需6分钟,质疑其“活鱼现杀”宣传不实。
2025年9月16日,太二母公司九毛九集团回应称,采用“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腌”模式,正在推进门店升级。门店店长解释,活鱼每天配送到店后集中宰杀腌制,并非消费者理解的“现点现杀”,因完整流程需40-50分钟。
健言:这反映了当前餐饮行业面临的效率与真实性的平衡难题。消费者对“现杀现做”的期待与企业运营效率的需求之间存在明显落差。从商业角度看,太二采用的“中央厨房预处理+门店现腌”模式既能保证一定的新鲜度,又能提高运营效率。但在预制菜争议频发的背景下,餐饮企业恐需建立更加透明、诚信的沟通机制。
焦点
【官方通报杭州女子误触氢氟酸身亡事件】
2025年9月18日,杭州市公安局余杭区分局发布了关于女子误触氢氟酸不幸身亡事件的警情通报。
通报显示,9月9日上午,涂某某在余杭区一山坡垦荒种菜时,不慎踩破一只白色方形塑料桶,脚部接触桶内液体氢氟酸后出现剧烈灼痛。用水冲洗、送医救治后,涂某某还是不幸身亡。
警方现场勘查发现,废墟处还有两个同类型塑料桶和一个外包装纸箱残片。调查显示,三桶氢氟酸系从事外墙清洗工作的艾某槟放置,并在2015年搬离时遗弃。目前,涉案人员已被控制,案件正在进一步侦办中。
健言:我国对危险化学品的生产、储存,有严格规定,此次杭州氢氟酸事件,反映出危险化学品在管理方面还存在漏洞,相信此次事件,将促进有关部门对氢氟酸等危险化学品进行更严格的监管。(曲睿晶 中国工业节能与清洁生产协会环境治理与废弃物综合利用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
在涂女士踩到氢氟酸的地点附近,当地公安与环保部门已经掘开土地近2米深,以完成现场无害化处置。南方周末记者 海阳/摄
【贵州通报习水疑似“三明治”糕点食物中毒事件】
2025年9月21日,贵州遵义市食品药品安全委员会办公室通报称,9月17日21时30分,习水县政府接到县卫生健康局报告,有患者在县人民医院就诊过程中反映,近日食用习水县麦可美加乐食品厂生产的“三明治”糕点后,出现发热、腹痛、腹泻等症状。
当地政府于9月17日当晚开展医疗救治和调查处置工作,在医院开设就医绿色通道,截至9月21日17时,住院观察治疗136人(含学生89人,学龄前儿童10人),患者病情体征稳定。经省、市、县疾控专家调查及实验室检测,判定患者病症由沙门氏菌污染“三明治”糕点引起。
目前市场监管部门已责成涉事食品厂及8家自营门店停止生产经营,将严格按照调查结果对涉事企业及相关责任人员依法依规严肃处理。
医药
【新药实验致2人窒息死亡,官方发布调查报告】
2025年6月3日,康龙化成(北京)新药技术股份有限公司发生一起严重安全事故,造成两名实验室生产操作员死亡。
近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官网披露了这起事故的调查报告。调查显示,事故直接原因是柔性隔离器内通入氮气导致氧气浓度急剧下降至窒息阈值,作业人员未采取防护措施进入,因缺氧窒息死亡。
健言:这起悲剧性事故暴露出医药研发行业在安全管理上或存在系统性漏洞,操作人员的违规操作固然是直接原因,但更深层次反映的是企业安全文化的缺失和管理体系的失效。实验室安全管理不能仅仅依靠规章制度和操作手册,更需要建立完善的安全培训体系和监督机制。特别是对夜班等特殊时段的操作,应当有更加严格的管理和监控措施。
【国家罕见病直报系统收录病例达164万例】
2025年9月20日,第七届中国罕见病大会在北京开幕。大会披露,全国罕见病诊疗协作网已扩展至419家医院;国家罕见病直报系统收录病例达164万例。会上专家呼吁推动罕见病专门立法,完善全周期保障体系。
健言:近年来国家多部委协同发力,先后出台两批罕见病目录,收入207种罕见病,在提升罕见病诊疗能力、保障患者用药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富有成效的工作。希望各界继续推动科研创新,加快罕见病药物国产化进程,完善医保目录动态管理,建立全周期社会支持体系,加强科普宣传,营造关爱氛围。(第十四届全国政协教科卫体委员会副主任、中国工程院院士、创新药物研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技术总师 曹雪涛)
【创新药研发爆发式增长,上半年对外授权近660亿美元】
据央视新闻2025年9月19日报道,国家药监局今年已批准56款创新药,其中18款为生物制品,包括首个干细胞治疗产品、首个血友病基因治疗产品等突破性疗法。我国创新药研发呈现爆发式增长态势,2025年上半年创新药对外授权交易总金额近660亿美元,已经超过2024年全年的519亿美元。
政策
【禁止使用复原乳,常温纯牛奶更“纯”了】
2025年9月16日,《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灭菌乳》(GB 25190-2010)正式实施,新规明确要求生产灭菌乳(即常温纯牛奶)只能以生乳为唯一原料,禁止使用复原乳。这意味着市场上标注为“灭菌乳”的产品,其原料只能是直接从奶牛、羊身上挤出的生乳,不能再使用奶粉兑水还原而成的复原乳。
此次标准修订是推动奶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举措,从原料源头保障灭菌乳产品的纯正性和营养价值,让国产纯牛奶真正“纯”起来。
健言:大约在20年前,国务院发布的《关于复原乳标识标注有关问题的通知》,要求含复原乳产品必须明确标注比例等,到如今复原乳被彻底取缔,可以说是中国乳业发展史上最大的一项进步。它标志着中国人要从“喝上奶”进阶到“喝好奶”,我们有能力为消费者提供更高品质的乳制品了,其背后是现代化牧场全产业链体系的发展,有一个完善的供应链体系在保障支持。
国务院还提出要推动建立全国统一的大市场,打破地域边界,优化资源配置,其中“北奶南运”就是一个重要的方向,取缔复原乳以后,很大程度上能推动“北奶南运”进程加速,让资源实现全国范围内的优化。(宋亮 中国农垦乳业联盟专家组组长)
前沿
【复旦团队绘制人类代谢组图谱:疾病预测可提前15年】
2025年9月19日,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郁金泰教授团队联合复旦大学类脑智能科学与技术研究院团队,在国际权威期刊《自然》子刊上发表了人类健康与疾病代谢组图谱研究成果。
这项研究系统绘制了疾病发病前15年的代谢物变化轨迹,发现超过50%的代谢指标在疾病确诊10年前甚至更早出现异常。
团队搭建了开放的图谱资源检索平台,为全球科研人员提供疾病生物标志物发现、预测模型构建和创新治疗靶点筛选服务。
南方周末记者 崔慧莹 南方周末特约撰稿 韩颖 陈涵
责编 黄思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