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鲁拉西酮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机制、疗效与临床实践

发布时间:2025-09-22 21:11:54  浏览量:1

双相障碍(Bipolar Disorder, BD)是一种以极端情绪波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主要分为1型(BD-I)和2型(BD-II)。令人担忧的是,这种疾病并不只是成年人的专利——至少有25%的双相障碍病例在20岁前发病,且BD-I的发病年龄通常小于BD-II,多在12至24岁之间。

相比于成年后起病的双相障碍,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慢性程度和严重度往往更高,常导致功能、学业和社交的严重损害。

面对这一挑战,临床医生却处于一个相当尴尬的境地:我们迫切需要有效且安全的治疗选择,但儿童青少年的大脑尚处于发育阶段,药物可能对他们的发育和整体健康造成长期影响。这就意味着,选择风险收益比理想、尤其是安全性良好的药物至关重要。

鲁拉西酮(Lurasidone)作为一种新型第二代抗精神病药,近年来在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治疗领域受到了广泛关注。本文将从药理机制、疗效证据、安全性特征和临床应用考量等方面,全面探讨鲁拉西酮在这一人群中的应用价值。

鲁拉西酮的药理机制与特征

鲁拉西酮是一种第二代抗精神病药,其药理学特征十分独特。它对多巴胺D2受体、5-HT2A和5-HT7受体具有高亲和力的拮抗作用,对5-HT1A受体则具有部分激动作用,且对多巴胺D2/D3受体的作用强于5-HT2A受体。这种独特的受体结合特征,使其在临床上展现出与其他抗精神病药不同的疗效和安全性特点。

值得一提的是,鲁拉西酮对组胺H1受体和毒蕈碱M1受体的亲和力较低,这一特性解释了为什么它较少引起体重增加和抗胆碱能副作用。

基于充足的证据,美国食品药物管理局(FDA)已于2018年批准鲁拉西酮用于治疗10-17岁儿童青少年与双相Ⅰ型障碍相关的重性抑郁发作,使该药成为首个拥有此适应症的单一成分制剂。这一批准为临床医生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提供了新的武器。

疗效证据:来自临床研究的支持

鲁拉西酮在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治疗中的疗效得到了多项临床研究的支持。一项为期6周、纳入347名10-17岁青少年的随机对照试验显示,与安慰剂组相比,接受灵活剂量鲁拉西酮(20-80mg/天)治疗的患儿抑郁症状获得显著改善,疗效在治疗第2周即显现,且优势维持至研究结束。

具体来说,在第6周时,鲁拉西酮组在修订版儿童抑郁评定量表(CDRS-R)上的得分降低幅度显著大于安慰剂组(-21.0 vs. -15.3,效应量0.45,P

表1:鲁拉西酮治疗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疗效数据总结

研究类型

样本特征

治疗周期

主要结果

效应量/显著性

随机对照试验

347名10-17岁患者

6周

CDRS-R评分改善

-21.0 vs. -15.3 (P

开放标签扩展研究

223名患者

104周

症状持续改善,55%坚持治疗

完成率55%

药物经济学分析

16,201名患者

可变

精神科住院风险降低

低于阿立哌唑和奥氮平

更重要的是,鲁拉西酮的疗效不仅体现在短期治疗中。一项为期104周的开放标签扩展研究发现,55%的受试者持续服用鲁拉西酮达两年,提示患者治疗依从性相对较好。

需要指出的是,在精神疾病患者中,双相障碍个体的服药依从性最差,坚持用药的患者比例通常不超过一半。这些患者在抑郁症状和整体功能方面均保持改善,且体重增加极其轻微,代谢指标(如血脂、血糖和泌乳素)也保持稳定。

鲁拉西酮对存在混合特征的患者同样有效。Singh等人进行的分析发现,无论患儿是否伴有混合特征,鲁拉西酮均可显著改善抑郁症状,患儿的整体功能也有所提升。此外,睡眠障碍和易激惹是连接抑郁与躁狂症状群的核心症状,针对这些症状使用鲁拉西酮可获得更佳疗效,尤其是对存在睡眠障碍的患者效果显著。

安全性与耐受性特征

鲁拉西酮在儿童青少年群体中的一个突出优势是其良好的安全性和代谢特征。研究表明,鲁拉西酮的安全性与安慰剂相当,未出现显著代谢或催乳素相关副作用。这与其它多种抗精神病药形成鲜明对比。

表2:鲁拉西酮与其他抗精神病药安全性特征比较

药物名称

体重增加风险

代谢影响

催乳素升高

镇静作用

鲁拉西酮

轻微

轻微

轻度

奥氮平

显著

中等

显著

利培酮

中-高

中等

显著

中等

喹硫平

中等

中等

显著

阿立哌唑

具体来说,研究发现鲁拉西酮治疗28周后,患者体重仅较基线平均增加2.6kg,与同年龄段儿童自然生长预期的2.4kg十分接近。这种轻微的体重增加幅度在抗精神病药中难能可贵。此外,鲁拉西酮对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甘油三酯及血糖的影响也很小。

血催乳素水平方面,两组女性受试者自基线至第28周分别升高1.55ng/mL和2.60ng/mL,男性受试者分别为1.25ng/mL和1.80ng/mL。这些升高程度相对温和,通常不引起临床症状。更重要的是,无受试者出现QTc间期延长。

鲁拉西酮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头痛(22.6%)、恶心(12.2%)及焦虑(12.2%)。静坐不能之外的锥体外系反应发生率较低(3.5%)。值得注意的是,儿童双相障碍患者使用鲁拉西酮时静坐不能的发生率似乎低于成人患者。

然而,使用鲁拉西酮时仍需密切监测治疗中出现的躁狂症状。有个案报告描述了一名17岁男孩联用20mg鲁拉西酮、丙戊酸钠、奥氮平仅5天后即出现伴精神病性症状的严重躁狂发作。

尽管儿童青少年临床试验显示鲁拉西酮与安慰剂的转躁率相似,但某些因素(如个体基线多巴胺能张力或单核苷酸多态性,以及联用抗抑郁药)可能增加转躁的风险,尤其是在快速加量、存在共病或快速循环型病例中。

临床应用考量与未来方向

基于现有证据,鲁拉西酮已在多个国际指南中被推荐为儿童青少年双相障碍的一线治疗选择。在实际临床应用中,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关注:

起始剂量和剂量调整:对于10-17岁的儿童青少年双相抑郁患者,鲁拉西酮的推荐起始剂量为20mg/天,根据疗效和耐受性可逐渐增加至80mg/天。剂量的调整应在专业医生指导下进行,通常每隔一周调整一次,避免过快加量。

特殊人群考虑:对于伴有肝肾功能损害的患者,需要调整剂量。严重肾功能损害或中度至重度肝功能损害患者推荐起始剂量为20mg/天,最大剂量不超过80mg/天。

长期治疗与监测:虽然鲁拉西酮的代谢副作用较小,但仍建议在治疗前和治疗期间定期监测体重、身高、血压、空腹血糖和血脂水平。此外,尽管鲁拉西酮的转躁风险相对较低,但仍需定期评估情绪症状变化,特别是在治疗初期和剂量调整期。

联合治疗策略:鲁拉西酮既可作为单药治疗,也可与锂盐或丙戊酸盐联合使用。在实际临床实践中,对于严重或难治性患者,联合治疗往往能提高疗效,但需注意药物相互作用和副作用叠加风险。

未来研究需要进一步探索鲁拉西酮在更年轻患者(10岁以下)中的安全性和有效性,以及其在双相障碍维持期治疗和预防复发中的作用。此外,比较鲁拉西酮与其他心境稳定剂(如锂盐、拉莫三嗪)的研究也将为临床决策提供更有价值的证据。

大话精神编译,转载请联系编辑部。

投稿请联系:dahuajingshen@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