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瓜汤梗”爆火,亲子矛盾的本质被一个视频说明白了
发布时间:2025-09-22 14:41:31 浏览量:1
最近大家有没有听说“丝瓜汤”的梗?这应该是今年最有代表性的一个热梗了。就三个字,居然把中式家庭的代际鸿沟描绘得淋漓尽致,真是不可多得的好梗。
这个梗的出现,源于一个某音博主的家庭小剧场搞笑视频。
在视频中,博主一人分饰多角,“妈妈”问“儿子”:“喝不喝丝瓜汤?”
儿子:“不用了。”
妈妈接着劝道:“丝瓜汤很补的。”
儿子:“真的不用了,妈。”
妈妈继续安利:“最近丝瓜很便宜。”
儿子:“我说不用了。”
妈妈继续发起进攻:“可是夏天吃丝瓜很好啊!”
儿子有点不耐烦了,大声吼了一嗓子:“不用了!”
结果妈妈一脸震惊,表示:“天呐!你怎么变成这样啊?你以前脾气没那么差啊!我跟你说你这个是肝火太旺,喝点丝瓜汤补一下,它这个降火气的,喝点丝瓜汤补一下。”
这就是“丝瓜汤”梗的来源,怎么样?是不是分分钟代入?
这个梗的微妙之处就在于,原生家庭经历过类似代际创伤的人秒懂,但真正从小被尊重大的孩子,就不会太共情。
父母以爱的名义加诸在孩子身上的控制,犹如一张巨大的网。很多时候孩子有口难辩,辩就是不懂事。
但“丝瓜汤”的梗,直接成了这部分孩子的嘴替。它精准地表达了父母强势背后,那种对孩子真实情绪的视而不见,以及家庭权利博弈中的降维打击。
在我看来,“丝瓜汤”这个梗真的很不错,它折射出好几个深刻的命题:
有没有某些时刻,家长是在运用一种隐秘的语言暴力,试图以爱之名在抢占着权力的高位?
反过来,亲子关系中的类似场景,都需要上纲上线被扣上权力博弈的帽子吗?
以及,家庭教育中是否或多或少被迫要融入一些强制,是否百分百尊重孩子的选择,也会走向偏颇?
说实话作为家长,我看到这个梗的时候既代入家长,又代入孩子,所以这个问题还得辩证的看。
好,下面进入大家都已经很熟悉的环节,也就是米粒妈长篇大论的分析环节。
这个梗的出现,本身就是孩子视角,全网疯狂二创,代入被家长控制压迫的孩子视角的视频,也非常多。
所以我们首先就从这个视角开始分析。
其实概括地说,“丝瓜汤”梗呈现的最直观的亲子代际矛盾,就八个字:“忽视情绪、攻击本人”。
这是一种我们日常生活中惯用的吵架方法,不仅用于亲子关系场景,咱跟同事相处、跟老公吵架,也都能用到这种技巧。
吵架怎么最容易赢?那必然是不能顺着对方的思维往下聊,而是要另辟蹊径另开一个赛道直接发起攻击,避免沿着对方的思路陷入自证。
就比如当妈妈问儿子喝不喝丝瓜汤的时候,儿子说了不喝不喝,她不是去关注儿子为什么不喝,不去沿着儿子的思路问:“那我们今天喝点什么汤?”
而是直接换了一条赛道,去攻击儿子肝火旺。
这其实根本不是亲子沟通,而是吵架惯用的降维打击。
但凡是有点社会阅历的成年人就都知道,要在吵架中占领先机,我们都需要一定的技巧。
那么问题就来了,你到底是爱孩子,还是恨孩子?跟亲儿子动用那么强的吵架战略技术,犯得上吗?
类似的场景其实还有很多。比如孩子没考好,回来跟妈妈解释:
“妈,这次数学我没考好,最后一道大题明明复习过但当时就是没思路……心里特别难受,感觉努力都白费了。”
结果妈妈直接说:
“哦。没考好就知道抱怨?抱怨要是有用,人人都上清华北大了。你就是不动脑子,跟你爸一样,死脑筋,一根筋,碰到点事就钻牛角尖。”
再比如儿子跟爸爸说:
“爸,我拿到那个互联网公司的offer了!虽然起步薪水不是最高,但是我特别喜欢的方向,很有发展前景!”
爸爸却爹味说教道:
“互联网?就是那个吃了上顿没下顿,35岁就被淘汰的行当?我看你就是好高骛远,不肯脚踏实地。像隔壁小李那样考个公务员安安稳稳的不行吗?跟你说了多少次,做人要实际,你总是不听劝,自以为是。”
亲子沟通中,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而这些场景指向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忽视孩子的情绪表达,直接攻击孩子本人。
父母对孩子表达的喜怒哀乐,全都置若罔闻,选择性听不见。
然后直接来个问题降维,将复杂的情绪、个人选择或价值观问题,简单粗暴地归结为孩子本人固有的、负面的性格缺陷或道德问题,诸如笨、蠢、不踏实、挑剔、虚荣、肝火旺……
这种攻击,可能家长已经无意识了,但潜意识必然不是出于爱的,因为这种语言攻击力很大,并不适用于以爱为依托的亲子沟通。
如果我们平时有类似的语言习惯,不妨问问自己,我们是不是拿孩子当靶子了?真正出于爱,会这样说话吗?
好,分析完了孩子视角,我们再来代入一下家长视角,毕竟作为初中男孩妈妈,我也无法避免看到一个网络现象完全不代入自己的角色。
作为妈妈,相信大家也都有跟孩子观念有分歧的时候。
厚道的还好,很多本来性格底色就不厚道的孩子,网上冲浪冲多了,动不动就反向攻略父母,把父母所有正常的关心和对他的要求,都解读成了原生家庭的控制和毒害。
其实孩子的这种反向降维,跟家长运用吵架技术忽略孩子情绪,转而攻击孩子自身是一样的。
“丝瓜汤”梗的流行不仅仅反映了上一代的问题,也折射出新一代在话语体系转变下的某种极端化。
我举个例子你们就能有更直观的感受。
妈妈看到孩子房间乱,说了一句:
“你这屋子跟猪窝一样,快点收拾一下。”
这句话完全是没有恶意的,正常孩子的思考路径,肯定是会把这句话解读为一句带有亲昵感的责备,是督促。
但现在的孩子,互联网看多了,学了很多新词。“原生家庭”“PUA”“边界感”,还没怎么样,就先审判上父母了。
在他们眼中,父母这句话不再是一句简单的责备,而是变成了:“你在用刻板印象规训我”、“你在侮辱我”、“这是不尊重我的个人空间”、“原生家庭的PUA”!
这些心理学概念,已经逐渐从专业语境中被抽离,成为了孩子们日常对话中的“大词”。
任何不顺己意的言行都可能被套上这些沉重的帽子,从而瞬间升级矛盾,让沟通无法进行。
就像你不喝丝瓜汤,就被妈妈解读为肝火旺一样;子女们现在也同样开始执着于分析父母行为背后的“心理动机”,并往往倾向于从负面角度解读。
这使得许多基于习惯和传统的关爱行为,失去了其本来的温度,亲子关系也走向了畸形。
说白了,他们拒绝“降维”,但实施了“另一种降维”。他们将所有代际冲突都病理化,反而关闭了真正有效沟通的渠道,让父母感到无所适从、动辄得咎,甚至不敢再表达关心。
我就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还是说这个丝瓜汤的视频。
视频中并没有明确指明妈妈有没有把丝瓜买回来,如果是没买,那确实没必要;但如果她就是看到菜市场当天的丝瓜价格实惠,买回来了,然后听到儿子说不吃不吃,那是不是会有点火大?
作为每天都要在家安排晚饭的角色来说,妈妈很多时候就是出于主观,看到什么顺手就买了,孩子也不会提前告诉妈妈想吃什么,不想吃什么。
更多的时候是,你问他他也不知道,等你买回来了,甚至端上桌了,他才告诉你不吃。
总不可能每天买菜前都专门问孩子今天想吃什么吧?我相信家里有孩子的都能想到孩子的反应,他肯定也会觉得烦,拒绝回答,或者直接说“随便”。
归根到底,爱的流动是相互理解,不是彼此对抗。
双方但凡都能站在对方的角度想一想,也不至于把最亲的人当仇人一样挂网上玩梗。
作为家长,我们应该做的不是夺权更不是强迫,我们应该学会在第一时间接住孩子的情绪,而不是视而不见,这样他们能瞬间降低自己的防御心理。
还有就是把人身攻击变成就事论事,如果已经买了丝瓜了,那就大可不必非得说孩子肝火旺,你不如直接说:“那我已经买回来了,帮帮忙一起吃了吧,不然浪费了。”
一个人往往可以接受“这件事我做错了”,但很难接受“我这个人就是错的”。
他本来也可以喝的,你非说他肝火旺,那他反而就不喝了。
作为孩子,也要体谅父母。毕竟父母大概率从没学习过现代心理学知识,他们的沟通模式是从他们的父母那里继承的。
你可以引导他们慢慢做出改变,在他们做对的时候给予积极反馈。
比如,当父母第一次问你“你想不想喝”而不是“你必须喝”时,立刻夸奖他们:
“妈,你这样问我我觉得特别舒服,谢谢你尊重我!”
真正的解决之道,不在于争论谁对谁错,而在于双方能否意识到彼此话语体系的对抗和防御,并从心出发去靠近彼此。
父母需要学习识别和接纳孩子的情绪,而子女也需要理解父母行为背后的爱意和历史局限性。
两代人的共同努力,需要双方的耐心和智慧,这是一个家庭共同要修的功课。
个人简介:@米粒妈频道(欢迎关注),米粒妈,美国海归,海淀家长,当当新书总榜第一名《影响孩子一生的亲子英文书》作者。专注于学习干货、教育经验分享,5-12岁孩子的教育和升学,英文、数学、科学启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荐,欢迎关注!(0~5岁宝妈请关注:@米粒妈爱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