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聚焦破解儿童“隐形杀手”诊疗困境!这场学术研讨会在福州顺利召开

发布时间:2025-09-20 12:50:31  浏览量:2

在福州召开。

据《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2020年版)》显示,我国儿童ADHD患病率达6.26%,患者人数约为2300万人,但临床就诊率仅约10%,大量患儿因被误认为“顽皮”错失黄金干预期,部分患者症状延续至成年。

这场集结发育行为儿科、药学等领域专家的会议,直击药物治疗、认知偏差、干预断层三大核心难题。

ADHD,俗称多动症,是一种以注意力缺陷、多动冲动为核心的神经发育障碍。据2025年福建省6~12岁儿童ADHD患病率调查数据显示,全省患病率达5.98%,其中男童患病率(7.68%)显著高于女童(4.04%)。许多患儿因症状被误认为“顽皮”或“青春期叛逆”,错失早期干预黄金期。

“ADHD不仅影响学业,还会导致社交障碍、情绪问题,甚至增加成年后职业困难、物质滥用的风险。”本次研讨会主席、中华医学会儿科学分会发育行为学组副组长、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儿科主任陈燕惠主任医师在致辞中强调。

据悉,陈燕惠主任医师所在的团队长期致力于ADHD规范化诊疗,参与制定了全国《注意缺陷多动障碍早期识别、规范诊断和治疗的儿科专家共识》。

药物治疗是治疗ADHD的重要支柱,其中哌甲酯缓释片等一线药物虽能延长药效,却面临剂量滴定困难、依从性低等挑战——部分患儿因起效慢漏服,或因食欲减退等副作用中断治疗。

中国发育行为儿科学奠基人、上海儿童医学中心终身教授金星明在线解析其神经生物学机制: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系统失衡直接影响注意力与自控力。

合肥立方制药推广总监罗策毅也分享了盐酸哌甲酯缓释片的制剂工艺创新:通过优化药物释放曲线的新剂型,减少血药浓度波动,提升用药依从性。

据悉,盐酸哌甲酯缓释片通过12小时长效平稳改善注意力与冲动控制,有效缓解ADHD症状,提升学习效率,减少学业障碍及社会适应困难;填补国产缓释剂型空白,推动诊疗规范化。

在专题分享环节,福建省福州儿童医院精神心理科主任陈敏榕主任医师揭示了ADHD与学习困难的关联:89%的患儿存在执行功能缺陷,部分合并阅读跳字、数学计算等学习障碍,加重学业挫败。ADHD学习问题贯穿全周期,学龄前表现为课堂纪律差,学龄期注意力分散导致成绩波动,青春期或因情绪障碍辍学。

家长常误判成绩下滑为“不努力”,忽视神经发育问题。陈敏榕主任提出“整合干预”策略,一方面突破家长认知障碍,通过培训提升疾病认知、改善治疗态度与依从性,减轻养育压力,间接改善患儿症状及行为情绪;另一方面强化“医学-教育-家庭”协作,将行为管理融入日常,重点提升患儿人际与学习管理能力。

行为矫正、执行功能训练、有氧运动是干预的重要支柱,特定运动、正念冥想可激活大脑执行功能区,基于游戏的数字处方疗法为8-12岁患儿提供新型非药物干预方案。

在圆桌会议上,来自福医协和医院、福建省儿童医院、福州儿童医院、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泉州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宁德市医院、泉州市第一医院、三明市第二医院等多位专家形成共识:针对省内发育行为儿科资源分散现状,亟需建立区域性诊疗协作组。

具体措施包括——

基层能力提升:开展规范化培训,强化早期识别与转诊;

药物保障优化:推动ADHD纳入慢性病管理,稳定药物供应;

社会支持构建:通过医教结合模式(如教师行为管理培训),消除"问题儿童"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