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血缘的“母子情”——民大医院守护特殊儿童成长记
发布时间:2025-09-17 15:22:31 浏览量:1
全媒体记者 谭琼辉 通讯员 何 磊
近日,在湖北民族大学附属民大医院儿童保健科,一份评估报告让医护人员露出欣慰的笑容:10岁的小冉(化名)发育商已追赶上6岁儿童的水平,日常生活仅轻度依赖。谁能想到,3年前这个由爷爷牵着走进医院的孩子,因“不会说完整句子、不懂与人互动”,被中度障碍智力低下的阴影所笼罩。
不幸家庭里的“特殊孩子”
“他爸走时,他才两个月零六天;满岁那年,妈妈也离开了。”提起小冉的童年,爷爷的话音里满是酸痛。作为小冉唯一的监护人,老人不仅要独自撑起这个家,更要面对孙子的与众不同:在学校里,小冉无视课堂纪律,想离开座位就离开座位、想出门就出门,严重影响其他同学学习,老师无奈建议家长带孩子去医院看看。
2023年,爷爷带着快满7岁的小冉来到民大医院儿童保健科。评估结果让人心疼:发育商仅为3岁8月龄,低于同龄儿童70%的智力水平,日常生活能力、感觉统合能力均为中度障碍。
“上课坐不住,注意力涣散,集体课上从不跟小伙伴互动,连‘等待’的意思都不懂。”行为干预组老师向定美回忆,小冉还常咬指甲、尖叫,小动作不断,“这孩子太需要帮助了。”
面对这个特殊孩子,儿童保健科的“妈妈团”伸出援手。这支由专业医护人员组成的团队,将“妈妈”的耐心与专业的康复知识相结合,为小冉量身定制康复计划。
行为组的“妈妈”从基础教起:训练其安坐能力,教他学会依次等待,引导他听懂简单指令,慢慢帮小冉建立规则意识;为了让他融入集体,她们带着小冉参加户外活动,手把手教他如何跟同伴打招呼、玩游戏。
技能提升组的“妈妈”则聚焦生活技能,从系鞋带、叠衣服、洗澡,到炒饭、煮泡面,一步步教小冉照顾自己。
心理关怀组的“妈妈”定期家访,掌握他在学校的随班就读情况,还陪他写作业、练书写。
寒来暑往,“妈妈”们从未停歇。科室还主动帮忙争取救助,2023年至2024年,累计为小冉申请到2万元医疗救助,极大缓解了他家的经济压力。
“不是亲妈,却比亲妈还上心。”爷爷每次提起“妈妈团”,都忍不住眼眶红润,“医院不仅治孩子的病,还帮我们解难题,这份情我们要记一辈子”。
从特殊孩子到“自立小大人”
如今的小冉,每天8点准时到校,下午13时30分由爷爷接到医院做康复治疗。
3年时光,在“妈妈”们的陪伴与专业康复训练下,小冉迎来了蜕变:能安安静静上完整节课,老师的指令也能准确回应。更让人惊喜的是,他还学会了独立生活:自己洗澡、洗衣服,还能给爷爷炒一盘香喷喷的蛋炒饭。
“集体课上,他能跟不同年龄的小朋友和睦相处,注意力比以前集中。”感觉统合能力训练老师谭钦铧笑着说,小冉的语言能力也有了很大进步,能说长句子,想要什么、不舒服了,都会主动表达。
“希望他长大后能自力更生,不麻烦别人。”看着孙子的变化,爷爷眼里满是希望。
在民大医院儿童保健科,像小冉这样的孩子还有很多。近3年来,科室接诊孤独症谱系障碍、智力障碍、脑性瘫痪等神经发育障碍儿童350余名。
为了给这些孩子更好的康复环境,科室不断探索创新:引入“医—教—家”融合理念,打造儿童友好康复空间;创建全州首个特殊儿童民族文化康复训练教室,开设“我是土家娃”特色课,让孩子在艺术疗愈中康复;作为湖北省残疾儿童康复救助制度定点机构,科室的服务项目从2021年的肢体、智力两项,拓展到如今的肢体、智力、孤独症康复训练及手术治疗4项,连续两年在省、州残联第三方评估中位列全州第一。
“孩子们的一点点进步,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民大医院儿童康复科负责人表示,科室将继续完善康复体系,让更多特殊儿童拥有精彩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