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解晓红主任专访坚守望闻问切四十年,从儿童呼吸到体质调养的智慧

发布时间:2025-09-15 20:23:22  浏览量:1

导语

在许多父母的心中,最牵动人心的事莫过于孩子的健康。咳嗽、发烧、鼻炎、扁桃体肥大、反复感冒……这些常见的小儿病,往往让家庭陷入反复奔波、焦虑不安。而在解晓红主任的门诊里,很多孩子走出了这样的“反复怪圈”,不再依赖一次次的抗生素和手术建议,而是在辨证调理中逐渐强壮起来。

她是一位有着四十余年临床经验的中医专家,也是一位把“辨证论治”贯彻始终的医者,更是全国名老中医贾六金教授的学术继承人。在师承学习中,她继承了“清法”“和法”的学术精髓,并结合临床实践不断发扬,逐渐形成了自己的诊疗特色。如今,这位凝聚了名医智慧与个人经验的主任中医师,将走进乙真堂。自9月3日起,解晓红主任将首次在深圳乙真堂坂田店坐诊,每周三下午与周六全天。对深圳患者而言,这是一份实实在在的健康福音。

一、行医生涯的起点:四十余年不离临床

记者: 解主任,您行医已经四十多年,那当初为什么会选择中医这条道路呢?可以和读者谈谈您的经历吗?

解晓红: 我是在1980年参加高考时,源于对中国古典文化的热爱,选择了中医专业。我觉得学一门技术能够治病救人,可以帮助到更多的人,选择中医专业就源于这样简单的一个梦想。

我本科毕业于山西中医药大学。毕业后进入晋中市中医院,最初在针灸科工作了三年。那段经历让我体会到中医的独特力量——用针、灸、推拿,就能让患者气机疏通、疼痛缓解,而针药并用可以起到协 同增效的作用。

后来因医院需要,我转入儿科。儿科很有挑战性,孩子不会清楚表达症状,全靠医生细心观察和询问。为了更好地掌握疾病诊疗,我还去山西省儿童医院、天津市儿童医院进修西医儿科,系统学习了西医诊疗。

1995年起,我担任儿科主任,全面负责科室的临床与管理工作。之后,我又进入山西省第二批优秀中医临床人才研修班,学习三年,并有幸师从全国名老中医贾六金教授。他常说“儿童脏腑清灵,随拨随应”,主张在儿科诊疗中用药清灵、处处顾护脾胃与正气。并且临床中,基本上是只用中医中药的办法来解决儿科的常见病。很少使用抗生素,这个是我跟师傅学到的一个最重要的一个点。在师傅临床中特别注重症的变化,善于用“清法”和“和法”。这个理念至今深深影响着我。

记者: 能否分享一下在您的治疗经验中,通过纯中医方法(中药、推拿、艾灸等)成功替代抗生素治疗的案例?

解晓红: 这些太多了,比如说儿童常见的急性扁桃体炎、化脓性扁桃体炎、细菌性肠炎,淋巴结炎,小儿的肺炎等,包括一些急性传染病,比如说猩红热这一类的细菌性传染病,这些在西医看来抗生素是必用的。但是在我们临床,就不需要使用抗生素,单纯的就是用中药的办法,都能获得很好的疗效,而且中医效果一点儿也不比输液或使用抗生素来得慢,这样可以有效地避免抗生素的副作用。另外,对于一些病毒感染性的疾病啊,在西医看来没有什么特别好的抗病毒的药物,而这个时候,使用中医中药的办法呢,能取得很好的疗效。这是咱们中医的优势。

二、诊疗理念:四诊合参,儿科尤重“望”和“问”

记者: 中医讲“望闻问切”,您在实际诊疗中是否会更注重某个环节?有没有特别的“看病习惯”可以分享?

解晓红: 中医诊疗最重要的就是“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缺一不可。但在儿科,我尤其强调“望”和“问”。

比如望诊,我常常第一时间看孩子的舌头和咽喉。舌苔的厚薄、润燥、颜色,可以比较真实地反映出脏腑的寒热虚实;咽喉是否红肿、是否有脓点,能提示有无外感,是风寒、风热,还是痰湿阻滞。

问诊,我一定会详细问大便情况。是便秘还是溏泻?一天几次?大便颜色、气味怎样?这些都关系到脾胃功能和体质情况。

切诊在儿科同样重要,但要结合年龄。三岁以下的孩子,我多看指纹为主;三到六岁因为孩子活泼好动,配合度有限,脉象不太准确,很难参考;六岁以上的孩子才能逐渐安静配合切脉。除此之外,我也会摸孩子的腹部,看冷暖、紧张度、有无疼痛等。

记者: 有些家长觉得“切脉”才是中医的象征,您怎么看?

解晓红: 切脉只是切诊的一部分。很多家长甚至误解了,以为中医诊断就是摸一摸脉,其实远远不是。望闻问切缺一不可。尤其是儿科,如果只依赖切脉,往往会失之偏颇。

三、儿童疾病诊疗:从“急则治标”到“缓则治本”

记者: 在您的临床中,最常见的儿童问题是什么?

解晓红: 最常见的就是反复呼吸道感染。家长常常抱怨孩子一到换季就感冒咳嗽,刚好一点,又复发,有的孩子甚至每月一次。

中医讲“正气存内,邪不可干”。孩子正气不足,尤其是肺脾两虚,就容易被风寒、风热侵袭。我一般会采取“分期分治”:

急性期:祛邪为主,比如疏风解表、清热化痰;

恢复期:祛邪与扶正并重;

缓解期:以健脾养肺、固本为核心。

大部分孩子这种情况下,都是属于肺脾气虚,我以健脾为主。因为在中医看来,脾是属土,肺是属金,土能生金,所以脾肺是母子关系,母壮才能儿肥。这也就是为什么,反复呼吸道感染要强调脾胃,补养正气,脾胃强壮了,气血充足了,脾胃是气血生化之源。脾胃强壮、气血充足,儿童的抵抗力和免疫力才能强大。

四、常用经典方:参苓白术散的灵活运用

记者: 在调理小儿脾胃方面,您更倾向使用经典方(如参苓白术散、健脾丸类)还是自拟方调体呢。

解晓红: 使用经方比较多,比如参苓白术散是健脾益气、祛湿止泻的经典方。小儿脾虚常见:吃得多却不长个,容易厌食、便秘,或反复呼吸道感染。这个方子用得好,可以改善孩子的脾胃功能,从根本上提高免疫力。

当然,我不会生搬硬套,而是会根据具体情况加减。如果孩子兼有痰湿,我会加化痰药;如果有热象,会加清热药。

中医用药讲究“随证加减”。方子是死的,人是活的,医生的职责就是把经典方活用在当下。

五、典型医案:让孩子避免手术

记者: 您有没有印象深刻的病例?

解晓红: 有一个8岁的孩子,腺样体占位85%,扁桃体Ⅲ°,晚上打呼噜严重,甚至出现呼吸暂停,孩子已经出现典型的腺样体面

容。西医建议手术,家长犹豫不决,后来找到我。

我仔细辨证,孩子属于脾肺气虚、痰湿偏重。我用健脾益气、祛痰利湿、软坚散结的中药,配合日常生活起居指导。家长和孩子非常配合,坚持了一年,复查时腺样体缩小到40%,鼾声消失,睡眠质量明显改善。孩子的学习注意力也好了。

还有一个孩子,鼻炎版慢性扁桃体肥大,也是打呼噜严重。因为不能喝汤药,我给他用了膏方。膏方口感好、容易坚持。结果一年后,扁桃体缩小,感冒次数明显减少。

这些病例让我更坚定,中医在“改善体质、减少复发”方面有独特优势。

六、成人门诊:呼吸、脾胃、情志三者相关

记者: 成人人群中,主要常见哪些问题?您认为这些症状背后反映的根本病因常常在哪里?

解晓红: 成人常见呼吸道和脾胃问题。比如慢性咽炎、支气管炎、哮喘,还有胃炎、胃胀、消化不良。

成人的疾病,往往和生活方式、情绪有关。我在门诊会问得很细:

咽干时,是否口渴?喜欢喝冷水还是热水?

胃胀,是饭前还是饭后?喜欢热敷还是怕压?

腹泻,是清晨还是夜间?大便性状如何?

这些细节能帮我辨清寒热虚实。

我还会提醒患者,情绪影响非常大。长期焦虑、抑郁、压力大,都会伤脾伤胃,进而影响肺。治疗时不仅要用药,更要调整作息和心态。

七、体质与膏方:未病先防

记者: 您怎么看体质调养?

解晓红: 中医讲“上工治未病”,就是说最好的医生是在疾病

还没有形成的时候就进行体质调养,我们中医把人体分为九种体质,我在临床常根据九种体质来辨识。比如气虚质的人容易疲劳、易感冒;痰湿质的人容易肥胖、舌苔腻;阴虚质的人怕热、口干。根据顾客体质配制中药汤剂或膏方来调理。

膏方是中药浓缩的膏滋,调体质的重要方式。孩子怕苦、不愿喝汤药时,我会推荐膏方。成人在秋冬进补,也很适合膏方。民间有句话:“冬令进补,来年打虎。”

但我提醒大家,膏方不是谁都能吃。一定要辨证辨体质,不能盲目乱补。比如阴虚火旺的人吃温补药,反而适得其反。

八、教学与传承:经典、名师、临床三结合

记者: 您也带教学生,对年轻中医有什么建议?

解晓红: 我常说,学中医有三步:读经典、拜名师、勤临床。

经典是根,《黄帝内经》《伤寒论》等中医四大经典一定要反复研读。拜名师是桥,广泛吸收名医名师的经验,可以少走弯路。临床是场,要敢于看病、多在实践中总结经验。

我现在带的徒弟们,我都要求他们每天临证总结,写病案,回去对照经典,再结合师承笔记,才能逐渐形成自己的思路。

九、首次登陆深圳:乙真堂坂田店出诊

记者: 最后,能否介绍一下您在深圳的出诊安排?

解晓红: 我将在深圳乙真堂坂田店坐诊,从9月3日开始,每周三下午和周六全天。希望能帮助更多孩子和家庭。

结语

四十余年的行医生涯,解晓红主任把“望闻问切”的中医智慧应用在无数孩子与成人身上,也把“辨证论治”的理念转化为一套行之有效的诊疗思路。

从晋中到深圳,她把自己的经验、学识与仁心带到乙真堂坂田店。对于深圳居民而言,9月3日起的首次坐诊,不仅是一位名中医的到来,更是一份可以切实改善健康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