忆苦思甜,新中国少儿教育的必修课
发布时间:2025-09-13 00:15:00 浏览量:2
"忆苦思甜"四字,在今日之少年听来,或者已觉陌生。然而在我辈童年,却是日日挂在师长口边的训词,是学校墙壁上红漆刷就的标语,是晨会课上必讲的故事,是作文本里必写的题目。如今想来,这简单的四字,实则是那个年代教育的一把钥匙,开启了我们对世界的认知。
那时的教室,白墙黑瓦,木窗棂间漏进的光线里浮动着尘埃。教师立于讲台,面容肃穆,讲述着"旧社会"的种种苦难。讲到动情处,不免声音哽咽,而座中学童,有的低头啜泣,有的则睁大了眼睛,显出几分惊惶。我常想,那些故事里的地主、资本家,在儿童心中,大约化作了某种可怖的鬼怪形象罢。而"甜"自然是指"新社会"了,有饭吃,有衣穿,有书读,这便是甜了。
忆苦思甜的教育,最是重视对比。教师们善于将两种境遇并置,使学童在强烈的反差中体会"幸福来之不易"的道理。记得有一次,学校组织观看《白毛女》电影,当银幕上喜儿被迫躲入深山,黑发变白时,满场啜泣声此起彼伏。及至散场,老师便教我们写观后感,题目自然是《看〈白毛女〉忆苦思甜》。我邻座的小友,家中颇有几个知识分子,竟在作文中写道:"喜儿若生在今日,当可上大学,做工程师。"被老师当堂宣读,赞为"有觉悟"。
这种教育,不仅见于课堂,更渗透于日常生活。小学校园的一角,常设有一处"忆苦思甜展览室",陈列着破旧的棉袄、发霉的窝头、生锈的镣铐等物。少先队活动时,辅导员会领我们参观,并让我们触摸这些"旧社会的见证"。那窝头坚硬如石,棉袄薄如蝉翼,确乎能使孩童心生畏惧。更有甚者,学校偶尔会组织"吃忆苦饭"的活动,用米糠、野菜做成团子,令学生品尝。我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吃时的情景——那粗糙的质感划过喉咙,引起一阵咳嗽,而老师则肃然道:"旧社会的劳动人民,连这个都吃不上。"
这种教育的效果是显著的。我们这一代人,对于"珍惜"二字,有着近乎本能的敏感。看见一粒米饭掉落,会不自觉地拾起;铅笔用到握不住,仍舍不得丢弃;甚至对着一张白纸,也要反复掂量是否值得下笔。这些习惯,伴随终生,成为某种精神印记。
然而孩童的心灵,终究是活泼的。严肃的忆苦思甜教育中,也会生出些令人啼笑皆非的插曲。记得某次主题班会上,老师问:"同学们,你们知道旧社会的小朋友为什么瘦弱吗?"一男生举手答道:"因为他们不吃钙片!"满堂哄笑中,老师哭笑不得,只得正色道:"是因为他们被剥削,吃不饱穿不暖!"
及至年岁稍长,对忆苦思甜的理解,便不再停留于表面。开始思考何为苦,何为甜;思考那些被讲述的故事背后,是否有更复杂的真相;思考幸福是否仅在于物质的丰盈。这些思考,或许偏离了教育者的初衷,却是成长的必然。
如今的教育,已不再强调"忆苦思甜"四字。教室明亮宽敞,教学手段日新月异,孩子们的知识视野远非我们当年可比。然而每当见到少年人浪费粮食、轻视劳动、怨天尤人时,我总不免想起那些年的教育。并非要回到过去的方式,但"忆苦思甜"中蕴含的某种精神——知恩、惜福、勤劳、简朴——是否也值得以新的形式传承?
教育的真谛,或许不在于灌输某种特定的记忆,而在于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在于让每一代人既能理解历史的重量,又能创造自己的未来。苦与甜的辩证,终究要由每个人在生活实践中去体悟。
童年时的那些"忆苦思甜"课,如今回想,已不再有当时的沉重,反而蒙上了一层温暖的色彩。它们是我精神世界里的一块基石,使我在物质丰富的今天,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敬畏与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