撕掉“特殊”标签,让所有儿童平等接受教育
发布时间:2025-09-12 23:15:06 浏览量:1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一迪
“我爱你们,不光因为你们的样子,更因为我和你们在一起时,我自己的样子。”这是上海市虹口区特殊教育指导中心(以下简称“特教中心”)主任、虹口区密云学校教师丁美珍最喜欢的一句话,“我们柔软地俯下身倾听孩子的话语,在陪伴他们的过程中,此时此刻的我们是充满耐心、善良且美好的。”从事融合教育25年来,丁美珍致力于消除特殊需要儿童和普通儿童的差异,为每个儿童提供优质公平的教育机会。
近日,丁美珍在北京荣获2025年全国“最美教师”称号。返回上海后,她就马不停蹄地赶往特教中心准备教案。
撕掉“标签”,每个孩子都需要被“看见”
在丁美珍看来,融合教育是兼顾所有儿童的“因材施教”,而非对特殊需要儿童另眼相看。比如,将特殊需要儿童从普通班级中隔离出来进行单独授课,这就是一种“不融合”的手段,可能会产生区别化的反面效果。
她认为,所有儿童的行为问题背后都有生理、心理等多种原因。如果仅把有行为问题的孩子隔离出来交给特教老师,行为问题可能会在当下得到解决,但如果把他们送回原来的环境,问题可能会周而复始,“因为(行为)问题是在原来的环境产生的,并没有得到解决。”
作为儿童“行为密码”的解读者和家校矛盾的“解语花”,丁美珍认为,老师应该撕掉“特殊”的标签,接受孩子的多样性,学会倾听和看见孩子行为背后的原因和需求,并给予个性化的解决方案。为此,她带领团队开发立体式绘本阅读、音乐治疗等38门区域共享课程和上百种教辅具。
对于读写障碍的孩子,他看到的字体可能是扭曲变形的、句子是漂浮不定的,于是团队研发了放大版课本,使放大的文字和图片更易辨认;积木版汉字,让孩子通过拼搭积木的方式记住字体的空间结构;阅读条和阅读棒,能够将孩子的视线集中在“毫米之间”……
在虹口区特教中心的小院里,有几十种由该中心工作人员栽种的植物,其中一棵铁树亭亭玉立,丁美珍说,“这里的一花一草一树一木都是融合教育的‘代言人’,虽然很难,但我们期待着有一天能见证‘铁树开花’。”
“一人一案”,为孩子量身定制服务方案
2014年,通过虹口区医教结合项目对重度残疾儿童进行摸排期间,丁美珍第一次见到脑瘫儿童小安(化名),这让她深受触动:小安全身上下只有一根左手食指能微微动弹,他整个身体瘫软无力,像一团肉一样散落在床上,眼神空洞地盯着天花板。
那时,小安只能躺在一张小床上,几乎“与世隔绝”,像其他孩子一样沐浴阳光、接受教育都是奢求。
在虹口区教育局、区卫健委、区残联等部门的支持下,丁美珍带着特教中心的老师组建送教上门团队,为小安“一人一案”量身定制服务方案,他们带着立体式绘本等教辅工具到小安家里为他上课,请医生上门带他做康复训练,还有营养师为他定制食谱。为了让家住三楼的小安“走出”家门看世界,虹口区残联还为他安装了爬楼机、铺设无障碍坡道。
小安的父母对丁美珍说,这些温暖的举措让他们感受到了教育的温度和力量。
丁美珍还特意邀请小安参加特教中心每周开展的“悦读园”活动,由音、体、美、心理、语文老师和志愿者带领特殊需要儿童及其家长,进行音乐治疗、绘画治疗、戏剧表演等。
让丁美珍记忆犹新的一个场景是,一个志愿者小朋友为了让小安感受到拍球的律动,一只手驾着小安的胳膊,另一只手托举着篮球,向反重力方向触碰小安的手掌。“这一个小小的举动不仅帮助小安获得了新奇体验,更让这个志愿者小朋友学会了换个视角看世界,变成了更好的自己。”
丁美珍说:“你需要亲手抚摸过每个孩子的头,才能在服务过程中探究未知,将未知转化为已知,将已知再次应用,并将其转化为成果。”
因此,她推动构建了“评估-计划-实施-调整”四环节服务链,确保每一个特殊需要儿童从发现起,就能基于科学鉴定,获得妥善安置,并在整个学段享有个性化课程和转衔支持服务。
理念先行,培训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
从事教育工作37年,其中融合教育25年,丁美珍见证了上海融合教育工作的发展。
2011年,虹口区就开展了医教结合工作项目,长期为该区有医学康复需求的孩子提供医教结合服务。2017年,上海市教委打通特殊需求学生参加中考的通道,为特殊需求学生提供四年制职业教育(即中职特教班)。
脑瘫女孩晓婷(化名)就是其中的受益者之一。2014年,随班就读(指让残障孩子进入普通班就读的一种方式——记者注)的她也接受了丁美珍团队的医教结合服务。经医学评估和教育综合评估,当时上四年级的晓婷认识的常用字只有四十几个。
为了让她记住更多常用字,丁美珍开发了积木拼字的教辅工具;根据她的学习进度和接受程度,为她制作了150个常用字,并调整了期末的评价内容和形式。
通过丁美珍的帮助,晓婷接受了职业教育。如今,毕业后的她已经在慈善超市工作。
丁美珍认为,推进融合教育的关键在于理念的转变,而这条路仍在摸索中。“如今,提到融合教育,大家还是会联想到特殊教育、特殊需要孩子。我认为融合教育最大的难点是帮助所有人,摘掉心中‘特殊’的帽子,共同理解每个儿童都需要因材施教。”
今年,在丁美珍的推动下,融合教育理念落地上海市虹口区广中路小学,并在一年级得到应用,这让她无比欣慰与感动。“我们需要点燃所有老师推动融合教育工作的热情,打造一支‘带不走’的教师队伍,这样才能够更有效地发挥作用。”她说。
多年来,丁美珍白天在各个学校当“服务员”,晚上回到特教中心当“研究员”,对融合教育的不断摸索和总结,让她升华了对教育的理解:“在他有限的生命中,你是否真诚地与他互动过?这是我认为教育的意义。我会不遗余力地为每个孩子多做一些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