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动症孩子总不开心?别只纠正行为,心理影响也要管
发布时间:2025-09-11 07:45:14 浏览量:1
儿童多动症的核心症状不仅体现在注意力不集中、多动冲动等外在行为上,更会通过日常学习、社交中的频繁挫败,逐渐引发内在心理状态的变化。这些心理层面的影响若长期被忽视,可能形成负面认知循环,进一步影响孩子的自我认同与情绪调节能力。家长需关注多动症背后的心理困境,结合行为干预与心理支持,帮助孩子建立健康的心理状态。
易形成自我否定的负面认知
多动症孩子在学习与生活中常面临“做不好”的挫败。课堂上难以集中注意力导致知识吸收不足,频繁受到家长或老师的提醒与批评。这些反复出现的负面反馈,会让孩子逐渐形成消极的自我认知,认为自己能力差。
随着年龄增长,孩子会逐渐意识到自己与同龄人的差异。这种差异感会进一步强化自我否定,逐渐失去主动尝试的勇气。
情绪调节能力薄弱,易陷入负面情绪
多动症孩子的神经系统兴奋性较高,对情绪的控制能力较弱,容易因小事产生强烈的情绪波动。学习中遇到难题时,可能因无法快速解决而烦躁;考试成绩不理想时,会因担心被指责而焦虑不安;与同伴相处时,可能因冲动行为引发矛盾,进而陷入委屈或愤怒中。
这些负面情绪不仅来得快,持续时间也较长。孩子缺乏有效的情绪疏导方法,难以自行平复,可能通过哭闹、摔东西等方式发泄,长期下来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
社交互动受挫,易产生孤独感
在社交场景中,多动症孩子的行为特质容易引发互动矛盾。与同伴玩耍时,可能因冲动打断别人说话、抢玩具,或无法遵守游戏规则,导致同伴不愿与其合作;集体活动中,因注意力不集中跟不上节奏,难以融入集体,只能独自旁观。
长期的社交不顺会让孩子对与人交往产生恐惧或抵触。他们可能会主动避开集体活动,害怕再次出现矛盾或被嘲笑,逐渐陷入孤独感。这种孤独感若长期存在,会进一步影响孩子的社交意愿。
缺乏安全感,对他人评价过度敏感
多动症孩子长期缺乏安全感。他们会格外关注家长、老师或同伴的眼神与语气,担心自己的行为再次引发不满。比如写作业时频繁抬头观察家长的表情,课堂上不敢主动举手回答问题,害怕答错被批评。
这种对他人评价的过度敏感,会让孩子在做事情时过度紧张,反而更容易出错。同时,他们会尽量避免可能引发负面评价的场景,长期下来会限制自身能力的发展。
儿童多动症对心理的影响需要与行为干预同步关注。沈阳六一儿童医院提醒家长,若发现孩子频繁出现自我否定、情绪暴躁、回避社交等情况,应在干预多动症状的同时,多给予鼓励与理解,帮助孩子发现自身优势,建立自信;若心理问题持续加重,需及时寻求专业心理支持,通过科学干预让孩子在改善行为的同时,拥有健康的心理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