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他被称为“丑书鼻祖”,书法形如儿童,如今却广受好评,为何?

发布时间:2025-09-11 05:00:00  浏览量:1

“奇丑”“婴儿体”“儿童体”,这是外界对于赵冷月书法的最集中的评价。

有人甚至指着他的鼻子大骂:“你毁了书法!”

在他们看来,从没有一个人像赵冷月这么写字,这么不把经典、传统放在眼里。

赵冷月对外面的非议声弃之不顾,他从始至终认为,书法不能流美,要敢丑,敢于跳出传统。

无论他们怎么骂,骂得多难听,他都不愿、也不可能妥协。

赵冷月,人如其名,为人冷傲,他仿佛一生都是难以安于现状,始终都在“出逃”。

他的祖父是晚清私塾先生,父亲也学富五车,写得一手好字,赵冷月跟着父辈学习,到后面他甚至都能给祖父、父亲代笔,完全看不出破绽。

他也凭借高超的书法技巧,20岁便有了以个人命名的书法学堂。

然而,他却厌倦了,明明是赵冷月写出来的字,但墨痕尽是父亲的影子,他找不到赵冷月了。

他自己直言:“父亲写出来的字很规矩,我的思想,希望要奔放一点,变化多一点,风格要鲜明一点,但这一路很艰难,从师入从师出,进门容易出门难。”

但再难,这个门他一定要出,他逃离祖父、父亲的影子,去“二王”和唐楷寻求庇佑,接着踏上了苏轼、米芾。

儿子赵明康回忆:“他(赵冷月)很喜欢苏轼、米芾这两个大家,他觉得苏东坡比较浑厚,米芾纵情飘逸潇洒。”

但无论苏极尽浑厚、米尽显纵逸,赵冷月清楚,这里依旧不是久留之地。

他再次“离家出走”,逃往颜真卿的大气磅礴,他非常喜欢颜真卿,学颜真卿学得炉火纯青,楷书几乎能乱真。

也因为学到走火入魔,这次出走才愈显艰难,他前往上海,到各大书店海量翻阅学习碑帖,都跟老板混熟了。

以前朵云轩一有新货,就会特意通知赵冷月过来看看,但请神容易送神难,赵冷月来了就不走了,一边跟老板说话聊天、拖延时间,一边手指比比划划,背记帖子。

有时候老板实在没辙了,只能叫赵冷月的儿子来把父亲“领”回去。

凭借着这种“死皮赖脸”的精神,赵冷月把近代的碑派大家学了个遍,沈曾植、弘一、于右任、徐生翁,靠着对碑学的深刻参悟,他才侥幸逃出颜书的“牢笼”。

60岁以后,赵冷月丝毫没有安享晚年的意识,他还不断在书法的海里扎猛子,在碑版、法帖和简纸之间来回取法,在质朴自然与大雅之间求得平衡。

1983年,将近70岁的他,在书法界掀起了“腥风血雨”。

他敢为人先,提出书法必须松绑,书法不应被“二王”帖学、晚清碑学等任何一种成熟的技法体系所彻底困死,不能一味沿袭,要有自己的风范。

赵冷月这种思想,在当时非常“出格”,也因此遭到了很多抨击。

有人喷他的书法不知所云,太丑了,一点美感也没有。

赵冷月反驳,声称“丑到极点即美到极点”,颇有点霸道、一家之言,他不予理会他人的质疑,毫不妥协、一意孤行。

在书法创新这条路上,他好似铜墙铁壁,刀枪不入,也正因为此,他的脆弱、痛苦也被人忽视了。

1995年10月13号,上海东方书院创作室,一场针对赵冷月的批评会正在进行。

“庸俗!”

“书法创新可以奇,不可以怪!”

“你忘了一个根本的东西,就是法度!”

上海的书法家徐伯清更是把一本米芾的书帖砸在他面前,高声质问:“你不是说米芾没什么吗,你写写看,你能比米芾写得好吗!”

批评会上的赵冷月,腰板挺直,义正言辞,风雨来了也不倒。

然而事后,那场批评会的录像,80岁的赵冷月一遍又一遍看,看了150多遍。

他跟沈培方一边捶胸顿足一边委屈地说,“我真真要给气死了,我真没想到那帮人会这样说我。”

年轻时意气风发,赵冷月天不怕地不怕,可人越来越老,质疑的声音越来越多,他也会自我怀疑。

他还问朋友廉亮,“我是不是走得太过了,太远了?他们可能讲得有一定道理。”

当时,批评会还源自于赵冷月八旬书法展,展出了120余件作品,件件生拙、率真、线条不加雕琢。

如此大胆、前无古人的作品,直接引起了书法界的不满,有人讥讽他写得太丑、儿童体,简直浪费时间浪费笔墨纸砚。

晚年的赵冷月,痛苦多于得意,任凭外面的风浪掀得多高,他搀扶着前人的一个个肩膀,一步步蹒跚但坚定地朝前走。

每日上午雷打不动临写汉隶、北碑,下午创作,儿子在一旁帮忙抻纸。

(赵冷月先生这一笔,墨点跳动得噼里啪啦,太有生命力了)

写得一笔不合心意,赵冷月直接团成一团扔掉,儿子赵明康回忆:

“他有时候一笔出去,太用力了,整个人都摔出去了,我要拉着纸,又要去扶他的人,我都吓到了,但他摔就摔了,爬起来还要接着弄,他说趁感觉还在,不能休息。”

后来,赵冷月多次因脑梗住院,躺在病床上他忧的不是自己将尽的命数,还是书法!

也是那个时候,在众人面前强硬了一辈子的赵冷月,第一次向儿子展现了自己脆弱的一面。

他跟儿子说,书法太难了,书法创作的艰难不亚于攀登蜀道。

直到去世前,他依然一人孤苦伶仃,站在阴阳的分界线,回头等待知音的到来。

临终前,赵冷月嘱托儿子,要把他所有的作品都收好,百年以后再拿出来,那时候一定有人看得懂他的字了。

他为何如此笃定,因为黄宾虹……

几十年前,黄宾虹的画因为黑乎乎,很多人不喜欢,他接受记者采访,想要赠其一幅画,对方婉拒了。

1955年去世前,他仍夸下海口说:“五十年后方有人懂我的画,你们看着吧。”

他赌赢了,刚好50年,2005年浙江博物馆举办了黄宾虹展览,黄宾虹一炮而红。

之后画作价值一路看涨,绝笔之作《黄山汤口》第一次拍卖价4700万,仅过6年,被炒到了3.45亿。

同样,赵冷月也赌赢了,他甚至不用等到百年。

在他去世13年后,中国美术馆开展了赵冷月百年诞辰书法展,与20年前那次书展不同,甚至可以说是截然不同,赵冷月的画广受好评。

赵冷月的儿媳费佳记忆犹新,当时梅墨生先生也到场了,“他说我要跟赵先生道歉,他的草书可以写得那么好。”

中国美术馆馆长吴为山坦言,他很少一个展览来回看了很多次,在赵冷月书法展破戒了。

黄宾虹相信自己,所以他成功了,赵冷月相信自己,所以他也成功了,哪怕肉身不在,精神的他们依旧捍卫自己的灵魂。

这或许就是艺术最大的魅力吧,即使不懂艺术的人,也能被这种魅力所折服。

曾经在某个地方看过这样一段话:

命运里有一个你无法想象的东西,叫做原相,就是决定一件事情是否能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你信念的强度。

能量气定则心境大,能感知真理。

你要明白的是,大势好,你未必就好,大势不好你未必就不好。

高手都喜欢打太极,而新手总是太着急,不要看外界如何,内心当如树林,沙沙作响,转身平静如常。

也就是说,无论能力强弱、运势好坏,谁最勇敢、最坚定,谁就能获得最终胜利。

参考资料:

1、云杪文化出品《惊世之笔—一代宗师赵冷月》纪录片

2、赵明康|追忆父亲赵冷月

3、美术报|致敬“孤勇斗士”!47件作品展现他的坚守与叛逆

下面是赵冷月作品欣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