药品安全宣传周丨儿童用械安全清单,买对、用对、护对、弃对全攻略
发布时间:2025-09-10 15:01:56 浏览量:17
“输液泵的参数错1毫升,对成人可能影响不大,对5公斤的早产儿却是致命风险。”
儿童不是“缩小版的成人”,从新生儿暖箱到家用体温计,从雾化器到儿童口罩,他们的身体对医疗器械的安全性、精准度要求更高。今天,就让我们来拆解儿童用械的“安全密码”,教你从选择到使用的全流程防护。
儿童用械的“特殊风险”
Q1
为什么孩子对医疗器械更敏感?
儿童是医疗器械使用频率较高的群体之一,尤其是在新生儿、早产儿、慢性病患儿等特殊人群中。医疗器械的安全性、有效性、适用性直接关系到儿童的治疗效果和生命安全。
第一,儿童皮肤黏膜薄、器官发育未成熟。比如使用成人规格的医用胶带,可能导致皮肤撕裂;输液时流速过快,易引发心衰;
第二,配合度低。婴幼儿无法表达不适,如呼吸机面罩松动、血氧探头脱落,可能延误病情判断。
Q2
医疗器械使用不当的风险
1.无菌操作不规范:可能导致感染,影响儿童免疫系统发育。
2.设备参数设置错误:如输液泵、呼吸机等设备设置不当,可能引发严重后果。
3.设备老化或故障:可能导致治疗中断或误诊,危及儿童生命。
三类高风险场景要警惕
家庭用械“安全清单”
01.买对:认清“儿童友好”标识
购买医疗器械时,应选择有资质的医疗机构或正规药店,避免购买来源不明的产品。注意查看医疗器械的批准文号、生产日期、有效期等信息。例如:
口罩:选“医用外科口罩(儿童型)”,耳带弹性≤5N(避免勒伤),通气阻力<30Pa;
体温计:电子体温计认准“一秒测温”(减少孩子哭闹扭动导致的误差),避免水银体温计(打碎后存在汞中毒风险);
雾化器:儿童款需标注“雾化颗粒直径1-5μm”(能精准到达肺部,成人款颗粒过大易沉积在喉咙)。
02.用对:说明书里藏着“保命细节”
使用医疗器械时,应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避免误用或滥用。使用前应检查设备是否完好,有无损坏或老化现象。比如:
儿童退热贴:不能直接贴在肚脐、胸口(可能刺激黏膜),每次使用不超过8小时;
电动吸鼻器:吸力档选择“儿童档”(成人档可能损伤鼻黏膜),使用前先滴1滴生理盐水软化鼻痂。
03.护对:定期“体检”家用器械
对于家用医疗器械也应定期检查,确保其准确性。例如:
血压计:每3个月用医院的标准设备校准1次,儿童袖带宽度应为上臂周长的2/3;
血糖仪:开封后的试纸需在3个月内用完,每次使用前用质控液测试(确保结果准确)。
04.弃对:过期/破损器械及时处理
如果发现医疗器械出现异常,如设备故障、性能下降等,应及时联系专业人员进行检查和维修。不要自行拆卸或改装医疗器械,以免造成安全隐患。
像注射器、输液器这类“高风险器械”,用密封袋装好,标注“医疗垃圾”,交给社区医疗点处理;
破损的体温计:立即用胶带收集散落汞珠,放入密封瓶(加少量水),联系环保部门处理(别扔垃圾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