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总爱攀比,家长如何做好心理疏导呢
发布时间:2025-09-10 15:06:45 浏览量:18
“妈妈,同桌的书包是名牌的,我也要买一个;爸爸,小明的玩具车是遥控的,我的不是,你给我换一个;班里小美穿的公主裙真好看,我没有这样的裙子,不想去学校了”—— 不少家长都遇到过孩子爱攀比的情况,有的家长觉得 “孩子不懂事,惯坏了”,有的家长 “怕孩子自卑,只能满足”,却不知盲目批评或纵容都会加重孩子的攀比心理。其实,孩子爱攀比是成长中的正常现象,做好心理疏导,能帮孩子建立健康的价值观,远离攀比困扰。
一、先明白:孩子爱攀比,不是 “坏毛病”,是成长中的正常需求
孩子出现攀比行为,不是 “故意任性”,而是受 “认知发展” 和 “环境影响”,主要有三个原因,家长别急于批评,先理解背后的需求:
1.孩子通过 “攀比” 认识 “自我与他人”
3-12 岁的孩子,正处于 “自我认知发展阶段”,他们会通过 “和别人对比” 来了解 “自己是谁,有什么特点”:比如看到同学有新书包,会想 “我的书包和他的不一样,是不是我的不好”;看到别人有玩具车,会琢磨 “他有我没有,是不是我不够好”,这种对比本质上是 “探索自我” 的过程,不是 “故意虚荣”。
比如 5 岁的朵朵,看到幼儿园同学穿了带蝴蝶结的鞋子,回家就吵着要 “一样的鞋子”,其实她不是 “喜欢鞋子本身”,而是觉得 “同学有我没有,会显得我和别人不一样”,通过 “拥有一样的东西” 来获得 “归属感”,觉得 “我和大家一样,不会被排斥”。
2.孩子受 “环境影响”,模仿身边人的行为
孩子的攀比心理,很多时候是 “模仿来的”:比如家长平时聊天时说 “隔壁家孩子报了 3 个兴趣班,咱们家孩子也得报”“同事买了新包,我这个旧包该换了”,孩子会潜移默化地学会 “用‘拥有的东西’来对比”;再比如电视、短视频里的广告,总强调 “买这个就是最好的”,孩子看了也会觉得 “拥有这些东西,才能证明自己好”。
比如 7 岁的浩浩,看到爸爸总说 “同事的车比我们家的好”,慢慢也开始和同学比 “谁的玩具贵、谁的衣服是名牌”,他觉得 “爸爸用车子比,我用玩具比,都是一样的,这样才能证明‘我家很好’”。
3.孩子想通过 “攀比” 获得 “关注和认可”
有的孩子爱攀比,是因为 “想得到家长或老师的关注”:比如孩子说 “同学有新文具,我没有”,其实是希望家长说 “你的文具也很好,妈妈觉得你很乖”;有的孩子在学校里,觉得 “拥有和别人一样的东西,能得到同学的喜欢”,比如 “我有和小美一样的公主裙,她就会和我一起玩”,通过 “攀比” 来获得 “社交认可”。
比如 8 岁的乐乐,每次看到同学有新玩具,就吵着要家长买,后来家长才发现,乐乐在学校里 “有点内向,没什么朋友”,他觉得 “有了新玩具,同学会主动来找我玩”,用 “拥有东西” 来 “吸引朋友”,背后是 “渴望社交” 的需求。
二、案例:正确疏导后,孩子从 “爱攀比” 到 “接纳自己”
6 岁的天天,上一年级后开始频繁攀比:今天说 “同学的文具盒是多层的,我的是单层的”,明天吵着要 “和小明一样的运动鞋”,甚至因为 “自己的书包不是名牌”,早上不肯去学校。天天妈妈一开始很生气,批评他 “不懂事,就知道要东西”,结果天天更委屈,哭着说 “你们不爱我,都不给我买好东西”,母子俩每天都因为 “攀比” 吵架。
后来妈妈听了育儿老师的建议,开始 “换方式疏导”:首先,她不再 “批评”,而是 “耐心听天天说”,比如天天想要新运动鞋时,妈妈问 “你觉得小明的鞋子好,是因为鞋子好看,还是因为你想和小明一起玩呀”,天天说 “我想和小明玩,他有新鞋子,我没有,他可能不想理我”;然后,妈妈告诉天天 “小明和你玩,是因为你平时帮他捡橡皮,不是因为鞋子”,还陪天天一起 “整理自己的文具”,说 “你看你的文具盒上有你喜欢的奥特曼,比小明的多层文具盒更特别呢”;最后,妈妈平时聊天时,不再 “和别人比孩子”,而是常说 “天天今天主动帮奶奶拿拖鞋,比昨天更懂事了”,关注 “天天的行为进步”,不是 “拥有的东西”。
坚持 1 个月后,天天的变化很明显:不再 “吵着要和别人一样的东西”,还会主动说 “我的奥特曼文具盒很特别,同学都问我在哪里买的”;早上也愿意 “开开心心去学校”,不再因为 “书包不是名牌” 纠结;甚至看到同学有新玩具时,会说 “我的玩具车也很好玩,我们可以交换玩”。妈妈说:“以前总觉得‘孩子攀比是坏毛病’,现在才知道,正确疏导后,孩子能慢慢接纳自己,不再盲目对比。”
三、家长做好 3 步心理疏导,帮孩子远离攀比,建立健康价值观
面对孩子的攀比行为,家长不用 “焦虑”,做好以下 3 步疏导,能帮孩子从 “盲目攀比” 转向 “关注自我价值”,养成健康的心态:
1.不批评不纵容,先 “倾听孩子的需求”
孩子攀比时,家长最忌 “两个极端”:一是 “严厉批评”,说 “你怎么这么虚荣,就知道要东西”,会伤害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觉得 “我提需求就是错的,家长不爱我”;二是 “盲目纵容”,孩子要什么就买什么,会让孩子觉得 “只有靠‘买东西’才能满足需求”,加重攀比心理。
正确的做法是 “先倾听”:蹲下来和孩子平等交流,问清楚 “你为什么想要这个东西呀”“拥有这个东西,你会觉得开心吗”,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是想获得归属感、关注,还是单纯喜欢)。比如孩子想要新书包,家长可以说 “妈妈知道你看到同学的新书包很喜欢,你是觉得新书包好看,还是觉得有了新书包,同学会更喜欢你呀”,让孩子感受到 “被理解”,再慢慢引导。
2.用 “对比自我” 替代 “对比他人”,帮孩子发现自己的优点
孩子爱攀比,是因为 “总盯着别人的优点,忽略自己的特点”,家长可以引导孩子 “和自己对比”,发现 “自己的进步和优点”,减少对 “他人的关注”:
比如孩子说 “同学的画画得比我好”,家长可以说 “你上次画的小兔子,比上上次画的更生动了,妈妈看到你一直在进步,这比‘和别人比’更重要”;
平时可以和孩子一起 “做‘我的优点清单’”,比如 “今天主动分享玩具,是‘友善’的优点”“自己整理书包,是‘能干’的优点”,让孩子明白 “证明自己好,不用靠‘拥有的东西’,靠自己的行为和进步也可以”。
比如天天的妈妈,每次看到天天有进步,就会说 “你今天帮同学捡了铅笔,比昨天更懂分享了,这是很棒的优点”,慢慢让天天觉得 “我不用靠新玩具,靠自己的行为也能得到认可”,不再盲目攀比。
3.家长做好 “榜样”,传递 “正确的价值观”
孩子是家长的 “镜子”,家长的行为对孩子影响最大,想要孩子远离攀比,家长首先要 “做好榜样”:
平时聊天时,少 “和别人对比物质”,比如不说 “别人家孩子报了多少班,我们也得报”“同事买了新手机,我也要换”,而是多 “关注‘过程和努力’”,比如 “爸爸今天加班完成了工作,虽然累但很有成就感”“妈妈今天学会了做新菜,很开心”;
带孩子时,多 “关注‘体验感’,不是‘物质拥有’”,比如周末带孩子去 “公园放风筝、图书馆看书”,而不是 “去商场买玩具”;和孩子一起做 “公益小事”,比如 “把旧玩具捐给需要的小朋友”,让孩子明白 “快乐不是靠‘拥有更多东西’,靠体验和帮助别人也能获得”。
比如浩浩的爸爸,后来不再 “和同事比车子”,而是常和浩浩说 “爸爸今天努力工作,帮公司解决了一个小问题,很开心”,带浩浩去 “社区做志愿者”,慢慢浩浩也不再 “和同学比玩具”,反而觉得 “帮小朋友整理玩具,比拥有新玩具更开心”。
孩子爱攀比,不是 “坏毛病”,而是成长中 “探索自我、寻求认可” 的正常表现,家长不用 “焦虑或批评”,做好心理疏导,就能帮孩子建立健康的价值观。通过 “倾听需求” 理解孩子,用 “对比自我” 帮孩子发现优点,再以 “榜样作用” 传递正确观念,孩子会慢慢明白 “真正的‘好’,不是靠‘拥有的东西’,而是靠自己的努力、友善和独特”。
每个孩子都有 “闪光点”,家长的耐心引导,能让孩子远离攀比,自信地做自己。你家孩子有没有过 “爱攀比” 的情况?你是怎么应对的?欢迎在评论区留言分享,让更多家长知道 “正确疏导比批评纵容更有效”,一起帮孩子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