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李冠真·从儿童团长到电厂“红色领航人”

发布时间:2025-09-08 17:48:08  浏览量:1

历史因铭记而永恒,正义因捍卫而昭彰,精神因弘扬而弥新。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我们追寻国家电投集团抗战印记,铭记历史、砥砺前行。本期请看“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获得者、国家电投集团重庆公司李冠真老同志的故事。

“月儿弯弯,星光闪闪,我们都是儿童团……”每当听到《抗日儿童团团歌》的旋律,97岁的李冠真总会轻轻跟着哼唱,布满皱纹的眼角泛起泪光。他生于1928年,1938年加入儿童团,1945年1月,进入冀中军区教导团开启抗日的征程,后又转入抗日大学学习,1945年8月加入冀中军区38团机炮连,1952年转业到长寿发电厂(现国家电投集团重庆公司狮子滩发电公司),曾任第一任党总支副书记。这位曾用稚嫩肩膀扛起抗日重任的老兵,如今虽已白发苍苍,仍清晰记得1938年那个春寒料峭的清晨——10岁的他在河北深泽县的西赵庄村口,第一次戴上缀着红缨的儿童团袖章。

▲9月1日,重庆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石四存在四川绵阳走访慰问抗战老战士李冠真,向老战士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诚挚的问候。

冀中平原上的“小哨兵”

1937年“七七事变”后,华北沦陷区笼罩在战火中。深泽县地处冀中平原腹地,是八路军创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重要区域。李冠真的家乡因紧邻滹沱河河道,成为日军“扫荡”的重点目标。李冠真回忆:“那时候,日本鬼子的汽车经常从村头的土路上开过,机枪扫射声能震得窗户纸哗哗响。”

1938年3月,晋察冀边区抗日儿童团正式成立,要求成员年龄在10至15岁之间,任务包括站岗放哨、传递情报、宣传抗日。10岁的李冠真因识字多、机灵可靠,被选为村儿童团团长。“我们每天在村口的老槐树下设岗,用竹竿挑着红布条当‘路条’,没路条的人不让进村。”就跟很多历史照片和画片里的儿童团员形象差不多,李冠真穿着粗布衫,腰间别着木头手枪,眼神里透着股子认真。

儿童团的“秘密任务”远比想象中危险。1940年秋,日军对冀中展开“铁壁合围”大“扫荡”。一天傍晚,李冠真在村外放哨时,发现三个形迹可疑的陌生人试图靠近村东头的打谷场。“他们穿着便衣,但鞋底沾着新泥,不像本地人。”他立刻用暗号通知儿童团员,同时绕到村后向民兵队报信。民兵赶到时,伪军正在偷运公粮,双方交火中,一名儿童团员为掩护同伴被流弹擦伤。“后来区里表扬我们,说我‘眼睛尖、脑子快’,可我知道,这是大伙儿用命守着咱的家。”李冠真说。

2021年,李冠真获颁“光荣在党50年”纪念章时回忆革命经历。

战火中的青春淬炼

1945年1月,17岁的李冠真迎来人生转折。村里来了八路军工作队,宣传“参加革命,保家卫国”。他当即把儿童团的袖章塞进布包,跟着工作队走了几十里山路,来到冀中军区教导团驻地——定县清风店。

冀中军区教导团成立于1941年,主要任务是培养基层军事指挥员和政工干部。李冠真被编入第三期学员队,开始了严格的军事训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出操时背着步枪跑5公里,晚上还要学《论持久战》《抗日游击战争的战略问题》。”他说,最难忘的是战术课上的“沙盘推演”,教员用树枝在地上画地图,讲解如何利用地道战、地雷战打击敌人。“有个教员是参加过平型关战役的老红军,他总说:‘小同志,打仗不光靠力气,更要动脑子。’这句话我记了一辈子。”

李冠真同志年轻时候的照片。

1945年5月,教导团并入中国人民抗日军事政治大学(简称“抗大”)第七分校,李冠真转入抗大学习。此时的抗大已成为培养抗日军政干部的“红色熔炉”,学员们既学军事又学政治,还经常参加反“扫荡”实战。“我们有门课叫‘群众工作’,教员带着我们去村里开房东座谈会,教大家怎么发动群众减租减息。”李冠真记得,一次他和同学到安平县南关村搞调研,帮老乡修了被日军破坏的水井,离开时老大娘塞给他两个鸡蛋:“你们是真心为老百姓的,俺们信中国共产党!”

老厂党建的“领航人”

抗战胜利后,内战全面爆发。李冠真随部队转战华北、西北,曾亲历了七天七夜的胜芳战役。1949年11月,刘邓大军发起大西南战役,李冠真随二野军政大学挺进四川。重庆解放后,李冠真留在西南军政委员会工作,1952年调入西南电管局,随着川东区与川西区合并成立四川省,他被派往长寿县(现重庆市长寿区),负责组建长寿发电厂(现重庆公司狮子滩发电公司)党总支。

1950年底,长寿发电厂这座新中国成立以前关内最大的水电厂,刚从被国民党反动派炸掉的废墟上重建恢复生产。中共中央办公厅秘书室来信指出:“长寿水力发电的恢复和开发,中央极为注意,明年并拟继续开发。希望全体职工努力提高政治和技术水平,迎接明年的建设任务。”李冠真,就是在这个时候来到了长寿电厂。

1950年,长寿水电工程修复委员会庆祝下清渊硐发电所修复劳模颁奖大会情景。

当时电厂的职工队伍成分复杂,既有从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来的技术骨干,也有刚解放的国民党留用人员,还有大量农民出身的基建工人。作为首任党总支专职副书记,李冠真白天跟工人一起搬石头、修大坝,晚上挨家挨户走访,了解职工思想动态。“有个姓张的老工人,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在煤矿当矿工,左手少了三根手指。他总说‘中国共产党来了,咱工人能翻身。’可一到讨论入党时又直摆手:‘我文化低,不够格。’”李冠真记得,他连续三个月找张师傅谈心,翻出《毛泽东选集》给他读“工人阶级是领导阶级”的章节,最后张师傅眼含热泪递交了入党申请书。

1955年,修建中的长寿发电厂(现重庆公司狮子滩发电公司)狮子滩电站大坝。

在李冠真的推动下,电厂建立了“技术攻关小组”“职工夜校”,组织工人学文化、练技术;创办《长电工人报》,用通俗的语言宣传党的政策;设立“困难职工帮扶基金”,解决职工子女上学、家属就医等实际问题。到1956年狮子滩电站建成发电时,党员已发展到60多人,成立了3个党支部,成为西南地区电力系统的“党建标杆”。

1956年的长寿发电厂(现重庆公司狮子滩发电公司)狮子滩电站厂房。

重庆公司去看望慰问李冠真老人时,轮椅上的李冠真,依然保持着军人的坐姿。他胸前刚挂上的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80周年纪念章,折射出温暖的光芒。那些关于信仰、奉献、坚守的故事,早已融入他的血脉,成为跨越时空的精神灯塔,永远照亮我们前行的道路。

主编 丨 刘柏汝

采写 丨 刘贇

素材 丨 重庆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