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走进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看抗战时期的“巾帼力量”→

发布时间:2025-09-02 16:14:16  浏览量:1

从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出发,打捞抗战记忆。东城展柜里的抗战故事,藏着烽火岁月的民族魂。为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东城看展笔记”栏目推出特别节目——《爱国主义教育基地里的这些抗战记忆》。

今天播出第二期《走进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看抗战时期的“巾帼力量”→》。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位于东城区北极阁路9号。回眸十四年抗战历程,中华儿女同仇敌忾,奋起反抗,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尊严和民族独立,让我们循着馆藏文物,去看看抗战时期的女性力量。

在“近代妇女馆”,“抗日战争时期”展区,陈列和展示了当时广大妇女参军参战、生产支前、慰问抗日将士,以各种方式投入争取中华民族解放的斗争历史。抗日英雄赵一曼烈士的生平、东北抗联“八女投江”的传奇故事在这里静静讲述。

今年,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和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联合主办的“抗战中的女性力量”主题展的数字展厅已经上线,馆藏展品“妇女劳动大军”旗和其他珍贵图片一起,呈现了战时为维持和发展经济、加强抗战资源供给,广大妇女积极参加社会生产,成为后方经济建设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馆藏展品抗日战争时期八路军女战士使用过的牛皮公文包、八路军女战士使用过的马褡子、八路军女战士缴获的日军军毯印证着随着抗日战争的全面爆发,游击战争面临兵源不足的问题,中国共产党积极动员妇女参军参战,许多女性响应号召,穿上戎装,投身抗日武装斗争的那段历史。

在“近代儿童馆”,展品广东儿童教养院学员用过的军毯把我们带回了那个烽火年代。抗日战争时期,全中国大量无辜儿童沦为难童,难童救济与教养成为政府与社会共同关注的问题。据学者统计,抗战时期全国的难民人数在6千万以上,15岁以下的少年儿童大约有两千万左右。

1939年8月,广东儿童教养院正式成立,是抗战时期广东最大规模的公立难童教养机关。馆藏这件军毯,是广东儿童教养院向学员发放的衣料用品之一,见证了广东救济教养难童的历史。以广东儿童教养院为代表的战时中国难童保育事业,也是全民族抗战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抗战胜利和战后建设都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馆藏的《新中国妇女》创刊号也无比珍贵。这本杂志前身是《中国妇女》杂志。在抗日战争中,为动员广大妇女参加抗战建国事业,指导和帮助各地妇女工作,提高妇女文化水平,1939年6月1日,中共中央妇女运动委员会在延安创办《中国妇女》杂志,由延安中国妇女社编辑出版。后因战争破坏,于1941年3月停刊。

在全民抗战的历史背景下,《中国妇女》的创刊宗旨是“对于动员和组织二万万二千五百万妇女大众积极参加抗战建国大业工作尽一分绵薄的力量”。1949年7月20日,《新中国妇女》在北平创刊,由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主办。1956年1月,《新中国妇女》改称《中国妇女》,延续至今。

馆藏文物孔令仁的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校徽也讲述着抗战记忆。曾任民盟中央副主席、全国妇联副主席的孔令仁,于1942年-1946年进入西南联合大学历史系学习。1937年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北平、天津相继沦陷,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迁到湖南长沙,共同组建长沙临时大学,1938年初,国民政府同意长沙临时大学校委会的提议,将学校迁往昆明办学,4月正式更名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简称“西南联大”。1946年5月4日,西南联大结束在云南办学的历史,回迁内地。

在滇八年间,名家荟萃,人才辈出。联大师生坚信抗战必胜,恪守“刚毅坚卓”的校训,成为抗日战争大后方“民主堡垒”和抗战胜利后反内战、争民主的中坚力量,一大批人后来成为人文社会科学、自然科学领域的专家学者及国家的各级领导人,堪称中国教育史上的丰碑。

作为以妇女儿童为主题的博物馆,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收藏、展览和研究妇女儿童类文物。更多馆藏文物,如尤祥斋在延安中央党校学习时的笔记本、抗日模范儿童团旗、刘清扬在狱中为小女儿刘方清(玳儿)绣制的小书包等,让我们看到了作为母亲、妻子和女儿的她们,以柔弱之躯肩负起保家卫国的重任,用勇气和智慧谱写了一曲曲感天动地的英雄赞歌。

文字:陆瑶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

图片:陆璐 张冰 中国妇女儿童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