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湖新语】儿童关爱:要“护其身”更要“暖其心”
发布时间:2025-09-01 17:17:46 浏览量:1
清晨的幼儿园门口,扎着羊角辫的小姑娘踮着脚把画好的卡片塞进妈妈手里;放学后的社区广场,白发爷爷举着泡泡机,追得小孙子咯咯直笑……这些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片段,恰恰是儿童成长最本真的模样。
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国家的未来。守护他们健康成长,是全社会共同的责任。这些年,从“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稳步推进,到“双减”政策落地见效;从困境儿童保障标准持续提高,到家庭教育促进法正式施行……我们对儿童关爱的理解愈发深刻,行动也愈发具体。但也要看到,相较于“有没有”的物质保障,孩子们“好不好”的情感需求、成长支持“准不准”,仍是需要用心用情破解的课题。
儿童关爱,首先要读懂孩子的“真实需要”。大人们常说“孩子小,不懂事”,可他们的心思比谁都细腻。搭积木时的专注眼神、睡前翻绘本时的轻声提问,这些被大人视作“小事”的瞬间,恰恰是孩子敞开心扉的窗口。有的家长总觉得“等孩子大了再沟通”,却不知情感的联结,正藏在每一次蹲下来的对话里。真正的关爱,从来不是大人觉得“好”就拼命给,而是蹲下来,问问孩子“你需要什么”。
儿童关爱,更要关注“看不见的角落”。当城市孩子在科技馆探索宇宙奥秘时,农村留守儿童可能正盯着手机屏幕等父母的视频通话;当普通家庭为选钢琴班还是绘画班纠结时,困境儿童可能还在为明天的午饭发愁。这些年,我国已建立起覆盖全国的困境儿童保障体系,但仍有部分孩子的需求藏在统计数据背后。比如,流动儿童融入城市时,可能因“本地人”“外来者”的身份困惑而敏感;单亲家庭的孩子,或许会因父母的情绪波动而小心翼翼;受家庭变故影响的孩子,可能需要长达数年的心理重建……这些需求不像上学、看病那样“看得见摸得着”,却像一根细刺扎在孩子心里。关爱儿童,既要织密基本生活保障的“安全网”,更要伸出情感支持的“温柔手”,让每个孩子都能确信:“我值得被爱,也需要被懂”。
儿童的健康成长,是家庭的责任,更是社会的温度。它不需要惊天动地的壮举,而在于日常的陪伴:是犯错时一句“没关系,我们一起改”的包容,是发现孩子躲在房间哭时轻轻推开的那扇门。当每个成年人都愿意多蹲下来一点、多慢下来一步、多用心一点,就能为孩子们搭建起更温暖的成长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