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批评孩子的那些时刻,你真的做对了吗?

发布时间:2025-09-01 16:19:07  浏览量:1

有了孩子后,我们常常不自觉成了“拆台高手”。

孩子兴奋地展示自己的成果,我们却轻描淡写:“这没什么,别人也会。”聚会时孩子主动表现,我们当场提醒“别骄傲”,瞬间浇灭他们的热情。

一位妈妈曾分享,儿子原本喜欢在众人面前讲故事,只因她当众说了句“弟弟妹妹长大了会比你更厉害”,孩子再也不愿公开表达了。

我们总以为这是在教孩子谦虚,却忘了:再小的孩子,也需要尊严。

■ 为什么当众批评最伤孩子?

古人说:“卑幼有过,慎其所以责让之者”,首条便是“对众不责”。

苏霍姆林斯基也曾提醒:“儿童的尊严是人类心灵里最敏感的角落,保护儿童的自尊心就是保护儿童的潜在力量。”

孩子和成人一样,渴望被尊重。公开指责会让他们陷入羞耻和自卑,甚至永久破坏对某件事的兴趣。事后沟通远胜于当场“教育”。

■ 这两个时间点,批评效果最差

吃饭时

饭桌应是温馨的交流场所,但很多家长却把它变成“批斗大会”。从夹菜方式说到学习成绩,孩子一边进食一边承受压力,长期如此可能导致消化问题甚至恐惧聚餐。

睡觉前

睡前算账是很多家长的习惯。但孩子带着沮丧入睡,容易夜醒、哭闹甚至做噩梦。睡前一句温柔的“晚安”远比指责更有价值。

■ 孩子犯错时,其实更需要引导

试想:孩子打翻水壶时,他自己已经吓到了。这时批评只会加剧恐惧。相反,冷静引导他道歉、一起收拾,再提醒“下次小心”,孩子会更愿意改正。

教育家约翰·洛克说过:“父母越不宣扬子女的过错,则子女对自己的名誉就越看重。”

总是放大错误,孩子要么麻木,要么真的变成你批评的样子。

■ 三个关键提醒

人前不责,私下沟通

犯错时先安抚再引导

日常多肯定具体行为(如“你今天主动收拾玩具,让我很省心”)

孩子是从我们的反馈中认识自己的。你给他的标签,很可能成为他对自己的认知。

不必刻意不提缺点,但要选对时机和方法。让孩子知道:即使犯错,也依然被爱、被引导——这才是批评的真正意义。

一句话总结:

批评的目的不是让孩子认输,而是帮他做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