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史上“最长学期”来袭,如何避免亲子大战?

发布时间:2025-09-01 11:05:25  浏览量:2

今天是全国中小学开学的第一天,跟你说个你可能没关注到的消息,这学期是近十年以来,全国中小学最长的一个学期。 为什么?因为2025年是农历闰年,有两个农历六月,这一年的农历日期比往年多19天,2026年的春节延迟到了2月17日。按照惯例,寒假一般提前春节15天。于是,一来二去,学期也就延长了。很多地方已经正式宣布,寒假从1月底或者2月初开始。 学期更长,意味着孩子的压力可能变大,家长也会变得更敏感,因为大家都担心孩子在这个超长学期中掉队。今天,借这个契机,我们正好说说“如何跟孩子相处”这个。

01 把“权力思维”转换成“规则思维”

按照通常的设想,孩子压力大,肯定得关心啊。但很多时候,你可能也发现了,有时越是关心,反而容易起反效果。比如,对学业的询问,对学校生活的刨根问底,对同学关系的侦探式调查,这些都属于过度关心。

但问题是,作为家长,我们对孩子也不可能不过问。怎么拿捏这个尺度,给孩子恰好到处的关心呢?

关于这个问题,著名的教育家,李希贵校长提出过一个方法,叫 把“权力思维”转换成“规则思维”。

传统的家庭教育中,父母动用的更多是权力思维。面对孩子,家长是权威,有大事小事的决定权,所以要求孩子听话。“我是家长,你必须听我的”,这就是典型的权力思维。

权力思维在孩子小的时候可能有效,但孩子长大一点,比如到了青春期,情况就完全不同了。青春期孩子的核心任务就是形成自我认同,他们特别希望能掌控自己的生活。这时候,你越是想要用权力管束他,他反而越容易反抗。

因此,李希贵校长有个叮嘱,家长在教育中,要遵守一条原则,叫做, 少动用权力,多动用规则。

什么是规则思维呢?它说的是,不用权力来强制要求孩子。而是用明确的、双方都认可的规则来约束行为。

比如,督促孩子写作业,动用权力思维的家长会说,“我要求你9点前必须写完作业,这事儿没商量。”而动用规则思维的家长会说,“咱们约定好的规则是9点前完成作业,这样你能多出半小时的娱乐时间,并且也能保证充足的睡眠。”

你看,同一件事,两种表达完全不同,权力思维强调的是服从,而规则思维,强调的是共同遵守。

换句话说, 权力思维是“我说了算”,规则思维是“咱们说了算”。

02 用规则思维和孩子相处的三个方法

从权力思维转向规则思维,具体应该怎么操作?在研究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发现关系专家熊太行老师根据多年的实践经验,总结出了三个非常好上手的操作方法。分别是, 谈交易、开会议、签协议。 这三招是递进关系,从易到难。

咱们先来看最容易执行,也是对孩子激励最明显的方法,谈交易。

家长大概率都经历过这种场景,孩子放学回家,书包一扔就坐到沙发上玩手机,你催他快去写作业,他答应了你一声,但一点儿没有行动的意思。

怎么办?传统做法就是不停催促,但这样一来,双方就可能形成一次小冲突。这时候,更好的方式,是跟孩子“谈交易”。当然,这个交易打了引号,实际上是双方约定一个写作业的规则。

注意,重点来了。 谈交易的核心就是要让孩子觉得自己有选择,而不是被迫接受家长的安排。

首先,不要直接下命令,而是跟孩子商量,“你觉得怎样安排作业和娱乐比较合理?”其次,针对规则设计奖励。奖励必须是孩子真实想要的,而且要奖励“做好”而不只是“做完”。

比如,不要说“你做完作业,就能看电视”,而要说,“要是你连续一周按时完成作业,那我们就能多看一集电视”。

换句话说, 用“咱们约定”而不是“我要求”,这就是让孩子感受到选择权的关键。

谈交易这个方法,特别建议你在孩子习惯还没养成的时候用。等孩子的习惯养成了,可以慢慢减少奖励,让孩子从外部驱动转向内部驱动,靠自己的满足感坚持下去。

假如第一招,“谈交易”的方法你已经用得很熟练了,接下来,咱们升级到第二招,开家庭会议。

这一招的核心在于什么? 让孩子从被管理的对象,变成规则的共同制定者。换句话说,不是你管他,而是咱们一起管这个家。

家庭会议可以这么开。首先,务虚的方面,家人之间要相互表达感谢,分享其他人做得好的事,先奠定一个感情充沛的基调。

其次,务实的方面,就是要解决问题,全家人把需要讨论的问题写在小白板上,挨个讨论解决方案,每一项方案都必须全体通过,假如不能,就修改条款、互相妥协,直到全体通过为止。

这样开家庭会议的好处,在很多人那里都获得过验证。比如说,有位管理学专家和妻子原本特别苦恼怎么管理孩子们看电视的时间。一开始他们也会定规则,和孩子约好一起遵守,但孩子总能找到理由打破规则,每次谈到看电视都是一场拉锯战。

后来,他们开了一次家庭会议。这回不再是家长直接宣布奖惩规则,而是全家坐下来一起讨论,究竟看多长时间电视合适,以及成员之间怎么监督。在会上讨论了一个多小时后,孩子们果然逐渐统一想法,一致同意每星期看7个小时电视,并且还选出了一名孩子担任“电视监督员”。

你看,这就是一次有效的家庭会议。孩子们在“会议桌”上一起谈规则,寻找解决方案,成为规则的共同制定者。

换句话说, 开会议的关键就是让孩子感受到,他不是被管理的对象,而是家庭的决策者之一。

当然,开会确定共识,有时候还不够。作为父母,你可能和孩子无数次口头达成一致,但真遇到事儿了,矛盾还是很难避免。毕竟,“口头承诺”的效力难免有限。

这时候,咱们就要采用一种约束力更强的方法,“签协议”。 签协议的核心就是让承诺更有约束力,孩子会觉得这是自己参与制定的正式承诺,不能随意违约。

心理学上有个概念,叫 “承诺一致性原理” ,说的是当一个人公开承诺了要做一件事,他就会有强烈的动机去履行这个承诺。换句话说,人们更愿意遵守自己参与制定的规则。这就好比网上说的,自己选的路,跪着也要走完。

比如,压岁钱放在谁那里?这个问题怎么解决?可以试试签协议。比如,熊太行老师自己,小时候就和父亲签过一份协议。

小学五年级时,他和父亲签了第一份协议,把500元压岁钱借给父亲投资,一年后还600元。双方通过这个协议,解决了“要不要把压岁钱交给父母”的问题。

再比如,孩子平时能不能玩手机?这个问题也可以签协议。可以和孩子们一起,制定一套家庭电子产品使用规则。规则中约定每天使用手机的时间,并且把规则贴在门前,全家人一起遵守。

其次,每天固定时间,去参加户外活动。假如违反规则,作为惩罚,一周的时间都不能看手机。当然,最重要的是,这套规则必须有平等的约束力,家长孩子都必须遵守。咱们得到的CEO脱不花老师就用过这套方法,据说效果很好。

换句话说, 签协议就是把口头约定变成白纸黑字,让孩子对自己的承诺更负责。

03 规则思维的本质是赋能

从用规则思维和孩子相处的三个方法背后,咱们能看到一个更普遍的道理, 权力思维的本质是控制,而规则思维的本质是赋能。

权力思维中,认为孩子不听话是因为管得不够严,提醒得不够多,就应该多控制。这就相当于只把孩子当成被动的执行者,而不是主动的参与者。

而规则思维是什么? 家长意识到,孩子不愿意听自己的话,其实是因为缺乏参与感和掌控感。所以解决方案就变成了,家长让孩子参与到规则制定中来,让他们感受到自己也是家庭的决策者之一,而不是被管理的对象。

权力思维是“我管你”,规则思维是“咱们一起管”。就像李希贵校长说的,“教育学首先是关系学”。当关系对了,很多问题就迎刃而解了。

最后,我把今天说的三个方法,总结成三句简单的口头禅,希望你听完能记住带走。

第一句,“你觉得怎么安排比较好?” 这是谈交易的核心,让孩子有选择感。

第二句,“咱们开个会商量商量。”这是开会议的精髓,让孩子有参与感。

第三句,“咱们把这个写下来。”这是签协议的要点,让承诺有约束力。

这三句话送给你,也希望你看完之后,转发给身边家里有娃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