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建设儿童友好心理医院 | 社交障碍的孩子为什么难以融入多人游戏?——从“小裁判”和“小教练”说起

发布时间:2025-08-29 17:19:09  浏览量:2

孩子有社交障碍怎么办?

很多有社交障碍的孩子内心是渴望参与的——他们站在一旁,眼神跟着游戏中奔跑的小伙伴,脚步悄悄移动,却总是融不进去。哪怕鼓起勇气加入,也常常很快以失败、冲突或孤立告终。

是这些孩子不想好好玩吗?恰恰相反,很多时候,正是因为他们太想融入,却缺乏关键的团队合作能力与社交认知,才导致行为“跑偏”。如果你的孩子也面临这样的困境,不妨看看是否出现了以下几种典型情况——它们像一面镜子,映照出孩子社交之路上的绊脚石。

1. 化身“严格裁判”:紧盯错误,中断游戏

有些孩子进入游戏后,不像玩家,反而更像一个“裁判”。他们高度关注其他人是否遵守规则,一旦发现有人犯规,哪怕只是无意的微小差错,会立刻站出来指责:“你踩线了!”“你刚才那样不对!”“你不能这么玩!”

这是因为遵守规则对他们来说是一件“绝对正确”的事,他们习惯于用非黑即白的方式看待世界。指出错误,某种程度上是他们为自己找到的、一种明确的“参与方式”,但这往往忽略了游戏的本质是快乐和流动的。

结果如何?

其他孩子会觉得被监视、被批评,非常扫兴。游戏氛围变得紧张,乐趣全无。这个“小裁判”很快就会被大家视为“破坏王”,被排除在游戏之外。

2.化身“热心教练”:过度指挥,令人窒息

另一种常见情况是,孩子会扮演“教练”的角色。他们看到别人玩得“不对”或“不好”,就急切地上前指挥:“你应该这样!”“你过来,站这里!”“不对,听我的!”

为什么这样做?

这通常源于一种焦虑和“自我中心”的思维。他们希望游戏按自己设定的“正确”路径发展,无法理解和容忍同伴的自主尝试与不同做法。指挥别人,是他们试图控制局面、缓解自身社交焦虑的一种方式。

结果如何?

其他小朋友会感到自己的主见被剥夺,仿佛成了一个提线木偶,觉得“你凭什么指挥我?”,从而产生反感和抵触情绪。合作变成了服从,游戏体验大打折扣。

3.只能赢不能输:情绪崩溃,责怪他人

在竞争性游戏中,这个问题尤为明显。赢了就欣喜若狂,甚至在输者面前炫耀;一旦输了,立刻情绪崩溃,大哭大闹,或者不停地抱怨队友:“都怪你!”“是你刚才没做好!”

为什么这样做?

他们常常将“赢”等同于“自我价值”的全部肯定,而“输”则是对自我的全盘否定。他们缺乏处理挫折的情绪调节能力,也无法客观看待游戏中的随机因素和团队责任。

结果如何?

这种剧烈的情绪波动和迁怒于人的行为,会让同伴感到压力巨大、不可理喻。下次游戏时,大家自然会犹豫是否还要和他一队,因为他成了一颗“不定时炸弹”。

总结来说,这些行为背后共同的核心问题是:

缺乏换位思考的能力:无法从他人的角度感受游戏的乐趣和情绪。

缺乏灵活变通的思维:过于刻板地坚守规则或单一玩法。

薄弱的情绪调节与抗挫折能力:无法平和面对意料之外的结果。

亲爱的家长朋友们,观察是改变的第一步。现在不妨想一想,咱们的孩子在社交游戏中,更偏向哪一种情况呢?是严厉的“小裁判”、热情的“小教练”,还是输不起的“小玩家”?认清问题所在,我们才能更有针对性地帮助他们,一步步拆解社交难题,最终收获真正的友谊和快乐。

科室负责人简介

李阳

李阳:儿少康复科负责人,主治医师,心理治疗师,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语言训练师,VB-MAPP评估师,儿少卫生与妇幼保健学硕士,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河北省儿童发育行为障碍专委会常务委员,河北省青少年心理健康分会常务委员,河北省儿童发育行为专委会委员,保定市心理咨询师协会理事。从事发育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评估、康复和治疗工作多年,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课题。主要擅长不同年龄段的孤独症、精神发育迟缓、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等发育行为障碍儿童青少年的评估、康复及儿童青少年家长的科普宣教、家长培训、家庭康复训练指导、心理治疗等。

儿少康复科简介

儿少康复科,具有现代化康复诊室与治疗室,包括心理治疗室、个体化训练室、专注力训练室等;拥有多种类型先进、实用的康复器材及康复设备。

儿少康复科开设康复训练及评估项目,康复训练包括个体化一对一康复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精细课程、感觉统合训练、家庭课堂、家长指导、ABA行为康复训练、结构化康复训练等特色训练项目。评估内容包括孤独症及注意缺陷多动障碍相关量表评估、孤独症及多动症患儿家长家庭指导与计划等项目,为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水平和发育水平系统评估,制定系统全程的干预方案。

供稿科室 | 儿少康复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