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馨提示:本站为童趣票务官方授权演出订票中心,请放心购买。
你现在的位置:首页 > 演出资讯  > 儿童亲子

22年传承的信任:一张旧报纸见证儿童正畸理念革新

发布时间:2025-08-28 14:54:40  浏览量:2

(通讯员 刘禹)8月28日上午,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正畸门诊内,一个感人场景诠释了医患信任的代际传承。年轻的母亲李女士小心翼翼地从包中取出一张保存22年的泛黄报纸,对彭友俭教授说:“您还记得我吗?22年前,妈妈就是看了这张报纸,带我来找您矫正牙齿。”

这张被保存完好的2003年的报纸,记录着彭友俭教授最早提出的“早期矫正”理念。如今,当年从中获益的7岁的小女孩已为人母,她再次带着9岁的儿子找到彭友俭教授求助。

传统口腔矫治观念中,“只有到12-13岁恒牙全部萌出后,才能开始矫正牙齿”的观点,已经在广大民众甚至是部分口腔科医生头脑中根深蒂固。受此观念影响,很多儿童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机,使畸形程度加剧,部分患者最终不得不接受外科手术治疗。

早在20世纪90年代,彭友俭教授就在国内率先提出“牙颌畸形早期矫治理念”,明确提出“7至9岁为矫正黄金窗口期”。30多年的临床实践证明,这一理念能够有效改善治疗效果,减少后续复杂治疗需求。

彭友俭教授介绍,儿童牙颌畸形的早期矫治,涉及多种牙齿及骨骼问题的系统性治疗,并不仅仅是将牙齿排列整齐,更重要的是通过调整颌骨、肌肉与牙齿之间的协调关系,引导患儿面型的良性发育。

“儿童骨骼畸形如同尚未定型的青枝,越早进行科学干预,越容易引导至正常生长轨迹。”彭友俭教授用这个生动比喻阐述早期矫治的重要性。儿童幼年时期颌骨具备较强的可塑与适应能力,通过早期矫治器的引导,可有效控制异常发育趋势,引导颌骨沿正常方向生长,从而减少后期复杂治疗的需求,降低拔牙矫正的概率。

30多年来,彭友俭教授治疗了数万名患者。他根据不同年龄段儿童的生理和心理特点,制定个性化正畸治疗方案,并多次通过专业杂志和媒体,向大众传播这一新理念。本次慕名带孩子来找彭友俭教授求助的李女士,就是当年的受益者之一。如今,她又带着自己的孩子来接受早期矫治。

“牙齿健康关系到一个人的面容、自信甚至人生发展。能为一个家庭的几代人服务,这是医生最大的荣幸。”彭友俭教授表示,那张珍藏22年的报纸比任何荣誉都珍贵,它见证着医患信任的传承,更承载着无数孩子重获自信笑容的希望。

彭友俭教授提醒,家长应在替牙期(约6至12岁)定期带孩子进行口腔检查,日常要重点关注以下内容:孩子牙齿萌出顺序是否正常,上下颌比例是否协调,是否存在不良口腔习惯(长期口呼吸、吐舌、偏侧咀嚼等)。一旦发现“地包天、小下巴、牙阻生、恒牙迟萌”等异常,应尽早到正规口腔医疗机构进行专业评估,切勿被传统观念束缚而错过最佳治疗时机。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口腔科是博士后站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点,湖北省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单位、武汉市口腔医学会副会长单位、湖北省口腔医学会正畸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单位。科室开设正畸及儿童口腔特色门诊,为儿童错颌畸形提供从早期评估到系统治疗的全流程专业服务。